首页版面好友提醒登录
返回道释儒/智慧之花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 译)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6:28:48
[楼主]1楼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金刚”,指金中之精坚者,能破万物,比喻坚硬无比。

“般若”,梵语音译,意为“智慧”。指修习八正道、诸波罗蜜等,而觉悟的佛法真正智慧。

“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意为“到彼岸”。简单来说,就是众生通过修行而从烦恼轮回中解脱,并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到彼岸”并不是说已经到了涅槃彼岸,而是说按照佛法修行,就能从此岸到彼岸,所以重在从此到彼的修行。

“经”,佛所说的称为经。佛教经典分为经律论三藏,其中,“经”为佛陀亲说。“经”字的本意是线,线有贯穿、摄持不令散失的作用。

此经经名含义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识见诸法实相的境界,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二、译本及译者(一)译本

一般认为,《金刚经》的汉译本有六种,分别是:

1.姚秦鸠摩罗什译本,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2.南北朝时北魏菩提流支译本,名为《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南北朝时陈代真谛译本,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隋代达摩笈多译本,名为《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5.唐玄奘译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6.唐义净译本,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其中,鸠摩罗什译本最为流行,他的译本文字优美,语言精炼,便于传诵。从思想特征上来看,鸠摩罗什的译本基本是站在中观学派,即大乘空宗的立场上,而其他各家译本或多或少受到瑜伽行派,即大乘有宗的影响。


(二)译者

本书所依据的原文为鸠摩罗什译本。鸠摩罗什(344—413),略称罗什,祖籍天竺。其父因不愿嗣“相国”位而“东度葱岭”,来到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一带)。龟兹王迎为“国师”,并将妹妹许配给他。罗什生于龟兹,七岁随母出家,两年后随母到罽宾,拜著名佛教学者槃头达多为师,从受《阿含经》。后至疏勒(今新疆西北的喀什一带),起先仍学小乘,后从须利耶苏摩学习大乘,并接触了《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回龟兹后,罗什广读大乘经论,并经常讲经说法,宣传大乘教义。

当时的高僧弥天释道安在长安闻罗什之名,常劝前秦皇帝苻坚西迎罗什。因此,前秦建元十八年(382)九月,苻坚派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西进。在为吕光饯行时,苻坚特地关照说:“朕闻西国有鸠摩罗什,深解法相,善闲阴阳,为后学之宗。朕甚思之。贤哲者,国之大宝,若克龟兹,即驰驿送什。”吕光破龟兹,获罗什,强以龟兹王之女妻之。归途中,闻苻坚被杀,吕光便留住凉州称王,罗什亦随之在当时中西交通的要塞凉州滞留达十六年之久。在此期间,罗什虽然没有从事译经等佛事活动,但学习了汉语,熟悉了汉地文化。年轻的佛教学者僧肇从关中前来从罗什受学,同时也把内地的佛教情况向罗什做了介绍。这些都为罗什今后的译经弘法活动做了必要的准备。

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主姚兴迎罗什至长安,待以国师之礼,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并使沙门八百余人前往受学,协助译经。姚兴自己也曾亲临听讲,甚至参与译校佛经。在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后秦得到了相当的流行。以罗什为中心则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佛教僧团,沙门自远而至者多达三五千人。

罗什在长安的十多年时间里,共译出佛经三十余部,三百余卷(关于罗什译经的数量,各种《僧传》和《经录》的说法不一,有说多达九十多部、四百多卷的,经近人刊定,不可信)。其中重要的有《法华经》、《维摩经》、《阿弥陀经》、《坐禅三昧经》、《十诵律》、《梵网经》、《金刚经》、大小品《般若经》和“四论”等。这些经论的译出,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罗什系统译介的中观般若思想,经他的弟子发扬光大,更是与涅槃佛性论一起成为中国佛教的基本理论主干。罗什兼通梵汉,同时又有僧肇、僧叡等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底的弟子协助。因此,他的译经文质兼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得到了时人及后人的高度评价。著名佛教学者吕澂先生曾说:“从翻译的质量言,不论技巧和内容的正确程度方面,都是中国翻译史上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开辟了中国译经史上的一个新纪元。”罗什作为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译经家”之一是名副其实、当之无愧的。

罗什译经仍然承袭了汉魏以来的风气,在译经的同时便行开讲,因而他在译经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佛教学者,其中著名的有僧叡、僧肇、道生、道融(以上四人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关中四子”)、昙影、慧严、慧观、僧契(或以道凭或道恒替换僧契,以上八人被称为“八俊”)、道恒、道标(以上十人被称为“十哲”)等。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又把罗什译介的思想传到全国去,对中国佛教思想体系的形成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内容旨要

《金刚经》全文共计5164字,最初翻译《金刚经》的时候,并没有分章分品。后来,梁武帝时代的昭明太子萧统将经文分为三十二品(章),并且为每一品增加了标题。经文主要记述了佛陀与十大弟子之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之间关于佛学的问答内容。全经的主要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就是说,不论何时何地,自己的本心对一切事物现象皆能无所执著,不为外尘所染,从而自然显现自心的本性,也就是所谓的自性清净心。

经文末尾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句,可以说是全文的精髓。意思是世上一切事物、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就像梦幻泡影、晨露、闪电转瞬即逝。因此,修行者要对世上一切事物、现象都不起执著,认识到假有的万事万物本性皆是“空”,要识见本身具足圆满的自性清净心,并且以这种般若智慧来观照世间万事万物,明白“假有性空”的佛法真谛。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6:44:55
[楼主]2楼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1) :一时,佛(2)在舍卫国(3)祗树给孤独园(4) ,与大比丘(5)众千二百五十人(6)俱。尔时世尊(7),食时着衣持钵(8),入舍卫大城乞食(9)。于其城中次第乞(10)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11)而坐。

【注释】

(1)如是我闻:“如是”指佛经中记述的内容;“我闻”指经藏叙述结集者阿难是直接从佛陀处听闻得来。一般为佛经开头语,用来表示此下所记诵的内容是从佛陀处直接听闻。

(2)佛:梵语Buddha音译,佛陀的略称,意为觉悟真理者,是佛教修行之最高目标。“佛”一般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兴起后,“佛”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和佛法真谛的化身。这里是指释迦牟尼佛。

(3)舍卫国:中印度古王国名,释迦牟尼成佛后,在此处居住说法二十五年。据学者推定,该国位于今天拉布提河(Rapti)左岸的沙赫玛赫(Sahet Mahet),约在尼泊尔的奥都(Oudh)北方九十余公里处。

(4)祗树给孤独园:是佛陀在舍卫国说法的地点之一,因祗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二人共同为佛陀供养说法之地,故得祇树给孤独园之名。据说舍卫城须达长者,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后,希望佛来舍卫城度其国人,因而欲购买祗陀太子的花园作为佛陀居留、说法之地。给孤独长者满足了祗陀太子提出的苛刻条件,以黄金铺满花园购得花园。太子被其感动,就将园中所有林木也捐献给佛陀。

(5) 比丘:指年满二十岁且受具足戒的男子修行者,女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称为比丘尼。比丘意为破烦恼者。《大智度论》卷三载“比丘”有乞士、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及怖魔等五义。

(6) 千二百五十人:指佛陀的“常随众”,包括耶舍长者子师徒五十人、优楼频螺迦叶师徒五百人、那提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伽耶迦叶师徒二百五十人、舍利弗师徒一百人、目犍连师徒一百人,共一千二百五十人。他们先事外道,后来得到佛陀的教化而得解脱,因为感佛深恩,而常随佛陀左右不离,协助佛陀弘法利生。

(7) 世尊:梵文意译,音译为“薄伽梵”或“婆伽梵”。佛陀为三界之尊,因此称世尊。意为富有众德、众佑、威德、名声、尊贵者。

(8)钵:梵语“钵多罗”的简称,是比丘的盛饭器具。一般以泥或铁制成,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

(9)乞食:全称为“常行乞食”,十二头陀行之一。指托钵乞食于街市的一种行仪,以使修行者离诸贪求,不受他请,常行乞食,得食无好恶之念,不生嫌恨之心。

(10) 次第乞:十二头陀行之一。乞食时,不择家贫富,次第行步乞食,以使修行者有平等心。

(11) 敷座:铺好座位,结跏趺而坐。意指万缘放下,心无所著,安住于正念中。


【译文】

以下经中所言是我从佛陀那里亲闻而得的:

那时候佛陀居留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当时的世尊,快到吃饭的时候穿上袈裟,拿着饭钵到舍卫城中去乞食。佛陀慈悲平等,在舍卫城中乞食时不分贫富贵贱,挨家挨户乞食。乞食后,佛陀便返回给孤独园。吃过饭后,他将袈裟和饭钵收拾好,洗净双脚,铺好座位结跏趺而坐。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6:50:26
[楼主]3楼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1)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2),右膝着地(3),合掌(4)恭敬而白佛言:“希有(5),世尊!如来(6)善护念(7)诸菩萨(8),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9),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10),应云何住(11)?云何降伏其心(12)?”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注释】

(1)须菩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最善解空理者,有“解空第一”的称号。原是古印度舍卫国鸠罗长者之子。在这里,他是佛陀在《金刚经》中解说空义时的当机者。

(2)偏袒右肩:披着袈裟时袒露右肩,覆盖左肩。比丘拜见佛陀、请教师父及从事拂床、洒扫等工作时,须偏袒右肩,意为便于服劳役,表示比丘对尊者的恭敬。

(3)右膝着地:在印度右是正道,左为邪道,袒右跪右,表示归于正道正法。

(4)合掌:又名合十。表示心合于道,道合于心。

(5)希有:指甚少者,这里指佛陀的教法十分难得、世之少有。佛陀有四种希有,即:(一)时希有,表示佛陀之出世,非旷世所常有。(二)处希有,佛陀不出现于三千世界中的他处,唯降生于迦毗罗卫城。(三)德希有,佛陀具有无量的福德智慧,所以是最尊贵的,无人能比,所以说是德希有。(四)事希有,佛陀一生都以佛法普利众生,为希有殊胜之事。

(6)如来:佛十种尊号之一。如,真如。来,真如能随缘变现,真如现应于此,因此称来。

(7)护念:这里指佛陀能善巧地摄受菩萨,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究竟利益。一般指诸佛、菩萨、诸天善神等对修善众生或佛弟子加以护持摄受,使之免受修学的障碍。

(8)菩萨:梵文音译,全称为菩提萨埵。意为觉有情,与声闻、缘觉并称为“三乘”。指有情之中的觉悟者称为菩萨,因未能觉尽情想而未至佛地。因此,佛独称为“觉”,菩萨称为“有情觉”。

(9)善男子、善女人:在家的信男、信女。善者,对信闻、佛法、持行善业者的美称。

(10)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起宏大的誓愿,立志以无上究竟的佛果为目标。梵语音译,或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意为完成的人。“阿耨多罗”意译为“无上”,表示佛陀所证悟的真谛是圆满无上的;“三藐三菩提”意译为“正遍知”,表明周遍证知最究极的真理,平等度化一切众生至涅槃彼岸。

(11)应云何住:应当如何安住。住,安住于正念。

(12)云何降伏其心:怎样降服妄心、杂念而安住于正念。


【译文】

这时,众僧中有位须菩提长老从自己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他斜披袈裟偏袒右肩,右膝跪地,双手合十,恭敬地对佛说:“世间难得的世尊啊!佛能善巧地摄受菩萨,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究竟利益。世尊,倘若有向善修道的男人和女人,发愿立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他们怎样才能使心安住于正念,常住不退呢?当他们起了妄念,又该如何降服妄心杂念而安住于正念呢?”

佛陀回答说:“不错!不错!须菩提,正如你所说,佛能善巧地摄受菩萨,使他契入甚深的佛道得究竟利益。你们认真聆听,我接下来将为你们宣说。善男子、善女人发愿立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应该这样去使心安住于正念,应该这样去降服妄心杂念。”

须菩提说:“好的,世尊。我们都充满欢喜,希望能聆听您的教诲。”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6:56:56
[楼主]4楼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1)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2);若有色,若无色(3);若有想(4),若无想(5),若非有想非无想(6)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7)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8),即非菩萨。”


【注释】

(1) 摩诃萨:摩诃萨埵的略称,指发大心愿成就佛果的众生。摩诃,大;萨埵,有情、众生。

(2)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即四生,指产生三界六道有情的四种类别。卵生是离开母体时,还不是完成的身形,仅是一个卵,经孵化才能脱壳而出,如鸟类。胎生,又作腹生,其最初的自体必须保存在母胎中,等身形完成才能离母体而出生,如人类。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由粪便、腐肉、丛草等润湿地之湿气所产生者,如蚊虫等;化生,不须要父母外缘,凭自己的生存意欲与业力,就会忽然产生出来,如诸天和地狱的众生。

(3) 有色、无色:有色,指有物质形体的众生,包括欲界六道众生及色界四禅天。无色,没有物质形体,是无色界众生,在四禅天之上,没有色身,但有心识。

(4) 有想:即有想众生,指具有感觉认识等意识作用的有情众生。从众生有无情识的角度说,有“有想”、“无想”与“非有想非无想”三种众生。有想天是有想众生居住的地方。

(5) 无想:指情识全无,入灭尽定,证得无想果的众生。无想天,仅存色身及不相应行蕴。

(6) 非有想非无想:指住在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已处于情识全无,入灭尽定的状态,因此称为非有想;但又不像木石本没有情识,因此又称非无想。

(7) 无余涅槃:与“有余涅槃”相对。涅槃,意为寂灭、解脱、圆寂。有余涅槃,修行者证得阿罗汉果,过去世业报之因已受尽,但还有作为业报主体的身心存在。到了受过去世业报的身心也寂灭,完全无所依,便是无余涅槃。

(8)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按照惠能的说法,修行人有四相。心有能所之分、主客之分,轻慢众生成为“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称为“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中眷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者即是众生,无四相者即是菩萨。


【译文】

佛陀告诉须菩提:“诸大菩萨应该这样去降服妄心杂念使心安住于正念:无论是卵生、胎生,还是因潮湿而生或者无所依托仅借业力出生的众生。无论是欲界与色界中有物质形体的众生,还是无色界中没有物质形体的众生。无论是有心识活动的众生,还是没有心识活动的众生,以及既有心识活动又无心识活动的众生,我都要度化他们,使他们断绝烦恼获得解脱,达到涅槃圣境。可是,虽然我这样度化了无数的众生,然而,实际上却没有任何一个众生得到度化而得解脱。为何这么说呢?须菩提,如果菩萨依然还有‘有能所之分,轻慢众生;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厌三涂苦,愿生诸天;心中眷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四种相,那他就不能被称为菩萨。”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05:08
[楼主]5楼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1),行于布施(2)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3)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4)。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5)

 、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注释】

(1)应无所住:心不起妄念,无所执著。意在表明一切法皆空的道理。

(2)布施:梵语意译,音译为檀那、柁那、檀等。以慈悲之心向他人施予福利,使他离苦得乐。布施有三种,一是财施,即以财物救济贫苦的人;二是法施,即以佛法化导众生使人向善求道、远离邪妄;三是无畏施,帮忙众生解除他们的恐惧不安。三者又以法布施为最,即“诸供养中,法布施最”。

(3) 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又作六贼。依于六根所接之尘。尘,即染污之义,因其能染污情识,使众生生出了种种虚妄分别心。色尘,眼所见者,如颜色光线等,能染污眼根。声尘,耳所闻者,如动静等,能染污耳根。香尘,鼻所嗅者,如通塞香臭等,能染污鼻根。味尘,舌所尝者,如咸淡甘辛等,能染污舌根。触尘,身所感者,如离合冷暖等,能染污身根。法尘,意所知者,如生灭善恶等,能染污意根。

(4)不可思量:不可想象,无法度量的,意指福报的无限大。

(5)四维:四隅,指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一般是以四维加四方,称为八方;八方再加上、下,称为十方。


【译文】

“其次,须菩提,菩萨对一切事物应当无所执著,并以此境界来向他人布施,使他离苦得乐。也就是所谓的不执著于眼所见,也不执著于耳所听、鼻所嗅、舌所尝、身所感、意所知而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去行布施,不执著于一切事物假有的相状而行布施。这是为什么?因为菩萨如果不执著于一切事物假有的相状而行布施,得到的福报是无限大的。须菩提,你认为呢?东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佛陀。”

佛陀又问:“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及上下方的虚空,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度量,佛陀。”

佛说:“菩萨不执著于一切事物假有的相状而行布施,得到的福报就像十方虚空一样不可想象和度量。须菩提,菩萨就应该是这样不执著于一切事物假有的相状而行布施,按照佛陀所教,以无住为住。”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07:47
[楼主]6楼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1)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注释】

(1)身相:佛陀的三十二种妙相。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认为呢?可以依佛陀的种种妙相来识见佛法真谛吗?”

须菩提回答:“不可以,佛陀。不可以依佛陀的种种妙相来识见佛法真谛。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种种妙相并非是恒常不变的真如。”

佛陀告诉须菩提:“一切事物的相状都是虚妄的假有。如果能识见一切事物的相状都是虚妄的假有,就能识见佛法真谛。”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16:11
[楼主]7楼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1)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2) ,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3)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4) ,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5) 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注释】

(1)莫作是说:不要这样说。

(2) 后五百岁:指末法时期的第一个五百年。佛法分三个时期,即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一般认为,正法时期一千年,像法时期一千年,末法时期一万年。

(3) 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众生不应执著于佛教正法是实有的,也不应执著于外道的“断灭空”。法相,一般指诸法显现于外各别不同的相,这里特指佛教得涅槃解脱之正法。

(4) 心取相:指对事理之相有所取执的虚妄之念。

(5) 筏喻:将正法比作竹筏,到达涅槃彼岸后当然要舍弃竹筏。意指不应对正法起执著之心。这一比喻出自《中阿含卷五十四·大品阿梨咤经》中佛陀为阿咤梨比丘说筏喻。


【译文】

须菩须问佛陀:“世尊,后世众生听闻到您今日所宣说的经文内容,是否会生起对佛教的正信?”

佛陀回答说:“你不要这样说。我灭度后的末法时期第一个五百年,会有持守戒律、广修福德的人,能从这些经文内容中产生佛教正信,并以此经义为真实所依。你要知道,这些人不只曾经于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处种下了诸善根缘,而是已于无量千万佛处种下诸善根。他们一听闻到这些内容,便会在一念间产生佛教的清净正信。须菩提,如来完全能够知见,这些善根众生将会得到无法估量的福报功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对法相和非法相也没有执著了。为什么呢?如果众生对事理之相产生有所取执的虚妄之念,也就是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如果众生执著于佛教正法是实有的,也就是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之相。为什么呢?如果众生执著于外道的‘断灭空’,也就是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之相,因此既不应执著于佛教正法的实有,也不能执著于外道的‘断灭空’。正因为如此,我常告诫你们这些比丘们,我所说的法,就像渡河的筏舟一样,到了涅槃彼岸应当舍弃。佛法尚且应该舍去,何况那些外道。”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19:23
[楼主]8楼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1)而有差别。”


【注释】

(1)无为法:不是因缘和合而生,常恒不变的法称为“无为法”。与“有为法”相对,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之法。


【译文】

佛陀问:“须菩提,你认为呢?我曾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觉吗?我曾宣说过佛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按照我对佛法的理解,没有恒定的法可以叫作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恒定的法是我所宣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不应该对您所宣说的佛法有所执著,也不能用固定的文字语言来准确地描述和诠释,把它看作是佛法或者不是佛法都是不准确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圣贤的差别在于对无为法识见的深浅不同。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23:24
[楼主]9楼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1)七宝(2) ,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注释】

(1) 三千大千世界:古代印度人的宇宙观,指由小、中、大三种“千世界”所成的世界。“世”指时间,“界”指空间。古代以须弥山为中心,周围环绕四大洲及九山八海,称为一小世界。合一千个小世界为小千世界,合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合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为这中间有三个千的倍数,所以大千世界,又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2) 七宝:世间七种珍贵之宝玉。诸经说法不一,《般若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渠、玛瑙,《法华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渠、玛瑙、真珠、玫瑰,《阿弥陀经》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砗渠、赤珠、玛瑙,《大智度论卷十》所说的七宝是金、银、琉璃、颇梨、砗渠、赤珠、玛瑙。


【译文】

佛陀说:“须菩提,你认为呢?如果有人用可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布施,此人所获得的福报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为什么呢?因为福报和非福报在本性上都是空,因此您说此人所获得的福报多。”

佛陀又说:“若另有一人能够信受持行这部经,乃至其中的四句偈等,并且能为他人宣说佛法,那么此人所获福报要胜过前一个人。为什么呢?须菩提,因为十方一切诸佛及诸佛具有的到达彼岸得解脱的佛法真谛皆在此经中。须菩提,所谓的佛法,其本性是空,因此称为非佛法。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35:11
[楼主]10楼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1) 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2) 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3) 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4)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5) ,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6),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注释】

(1) 须陀洹:声闻四果中的初果,已断除三界一切见惑,初得法眼者。有三种意义:一、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二、逆流,是断三界之见惑,逆生死之流的意思;三、预流,是初证圣果,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得此果位者,再经七番生死,必入涅槃。

(2) 斯陀含:声闻四果中之二果。又分为斯陀含向与斯陀含果,斯陀含向或称一来果向,即初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修所断惑中前五品;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还须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方得究竟,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一来就是一度往来之义。

(3)  阿那含:声闻四果中之三果。又可分为阿那含向和阿那含果,若断尽欲界九品之惑,则称阿那含果;若断除七品或八品,则称阿那含向。修到此果位者,未来当生于色界无色界,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所以叫作不还。

(4)阿罗汉:声闻四果中之四果,属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又可分为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者称阿罗汉向;阿罗汉果则指断尽一切烦恼,解脱生死,不受后有,而应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约阿罗汉的恩德说,阿罗汉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为世间作大福田,名为应供;约他的断德说,阿罗汉杀尽一切烦恼之贼,故曰杀贼;约其智德说,阿罗汉彻证无生寂灭性,解脱生死不受后有,故谓之无生。广义而言,也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为如来的十种称号之一。

(5)无诤三昧:从外在表现来说,无诤三昧指不与他诤执,处处随顺众生;从证境来说,无诤三昧由于通达法无自性,一切只是相依相缘的假名,所以是一种不起争辩、无欲的状态。诤,诤论,为烦恼之异名。三昧,意为正定,即将心定于一处(或一境)的一种安定状态。在佛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所得之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6) 乐阿兰那行者: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人。阿兰那,原意为“树林”,一般指适合修行与居住的场所。“阿兰那”也意为寂静,即身体寂静,烦恼调伏。玄奘译《金刚经》时,将此处译为“无诤住”。


【译文】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认为呢?证得须陀洹圣果的修行者,是否会生起‘我已证得须陀洹果位’的念头?”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须陀洹的意思是入圣流,而实际又是无所入的,不执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证悟对五欲六尘无有执著的境界,因此才叫作须陀洹。”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认为呢?证得斯陀含圣果的修行者,是否会生起‘我已证得斯陀含果位’的念头?”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因为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来,而实际又是无所往来的,心中已没有往来不往来的分别,因此才叫作阿那含。”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认为呢?证得阿那含圣果的修行者,是否会生起‘我已证得阿那含果位’这样的念头?”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因为阿那含的意思是不来,而实际又是无所不来的,心中已没有来不来的分别,因此才叫作阿那含。”

佛陀继续问:“须菩提,你认为呢?证得阿罗汉圣果的修行者,是否会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念头?”

须菩提回答说:“不会的,世尊。为什么?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念头,就执著于我、人、众生、寿者相。世尊,您说我已证得无诤三昧的境界,是人中第一,亦为罗汉中第一离欲的阿罗汉。世尊,我不起‘我是离欲的阿罗汉’的念头。世尊,如果我生起‘我已证得阿罗汉果位’的念头,您就不会说我是个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阿兰那行者。正因为我对‘须菩提所达到的境界’不起执著之心,只是假名为须菩提,所以才被称为乐于在山林中寂居静修的阿兰那行者。”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39:26
[楼主]11楼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1) 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2)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3),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4) ,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注释】

(1)  然灯佛:佛教有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相传释迦牟尼过去世曾以五茎莲花供养燃灯佛,而被预言,将在九十一劫后的贤劫成佛,号为释迦牟尼。

(2) 庄严佛土:将浊恶世界的净化,即庄严佛土。庄严,本意指布列种种宝物、鲜花、宝盖、幢、幡、璎珞等,以装饰严净道场或国土等。

(3) 清净心:指自性清净心。这里指超越能所、有无分别的无所执著之清净心。

(4)须弥山王:指须弥山,原为印度神话中之山名,被佛教沿用,谓其为耸立于一小世界中央之高山。以此山为中心,外围有八大山、八大海顺次环绕,而形成一世界(须弥世界)。须弥山高出水面八万四千由旬,水面之下亦深达八万四千由旬。须弥山顶有三十三天宫,为帝释天所居住之处,四王天则居于山腰四面。此山是由金、银、琉璃、水晶四宝所成,花果繁盛,香风四起,无数之奇鸟,相和而鸣,诸鬼神住于其中。此山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


【译文】

佛陀问须菩提:“你认为呢?我过去在然灯佛前,是否得到成佛的妙法?”

须菩提回答:“没有,世尊。您往昔在然灯佛前,并未得到任何成佛的妙法。”

佛陀接着问:“须菩提,你认为呢?菩萨有没有庄严清净佛土?”

须菩提回答:“没有,世尊。为什么?因为菩萨庄严佛土,只是方便度化众生,如果存有庄严清净佛土的念头,便有所执著,就不是真正的庄严佛土。”

佛陀说:“因此,须菩提,诸菩萨都应像这样生起自性清净心,不应该对眼识所见的种种色法生起执著心,也不应对声、香、味、触及法等尘境生起执著心,应该没有任何执著,使自性清净心显现。须菩提,假如有一个人身体像须弥山王那样高大,你认为呢?他的身体是否高大?”

须菩提回答:“很大,世尊。为什么?因为这个人的‘身’是实有的色身,不是‘法身’,所以可以称为‘大’。而佛陀所说的‘法身’不是用大小可以描述的。”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45:33
[楼主]12楼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1)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注释】

(1)恒河:为印度五大河之一,意为“由天堂而来”。该河上游在喜马拉雅山南坡,经过印度、孟加拉而进入印度洋。恒河两岸是佛陀及弟子教化活动的重要区域。佛经中常以“恒河沙”比喻数量大而无法计算。


【译文】

佛陀说:“须菩提,就像恒河中所有沙粒的数量多的无法计算,如果恒河里的每一粒沙又成一条恒河,你认为呢?所有恒河中的沙的数量加起来,这个数量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仅恒河之沙那么多的恒河数量已经大得无法计数,何况所有恒河中的沙粒数量呢?”

佛陀说:“须菩提,我今实言向你宣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遍满上述所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进行布施,他们所获得的福报功德多不多?”

须菩提回答:“很多,世尊。”

佛陀又对须菩提说:“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此经信受持行,乃至受持其中的四句偈,并向他人宣说,这样所获得的福报胜过前面用满所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作布施。”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48:58
[楼主]13楼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1) 天、人、阿修罗(2) ,皆应供养(3)

 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注释】

(1) 世间:包括有情世间以及一切有情众生居住的山河大地、国土等器世间。

(2) 天、人、阿修罗:合称为“三善道”。“天”音译作提婆,又名素罗,有光明、自然、清净、自在、最胜等义。与天上、天有、天趣、天道、天界、天上界等同义。指在迷界之六趣中,最高最胜之有情,或指这些天人所居住的处所。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六天,皆有饮食男女之欲;色界十八天,多习禅定,无男女之欲,但还有色身;无色界四天,禅功更深,色身已无。“人”,世间的生存者。欲界所属之有情,思虑最多者,过去曾修中品善之因,故今世召感人道之果。“阿修罗”,又作阿须罗、阿须伦、阿苏罗、阿素罗等。为六道之一,也是天龙八部及十界之一。义为“不端正”,言其男性容貌丑陋,但女性相貌却端正。又译为“非天”,说明其果报胜似天而无天之德。

(3) 供养:供给奉养之义,以饮食、衣服等物供给佛法僧三宝、父母、师长、亡者等。


【译文】

佛陀又说:“再者,须菩提,能够随缘宣说这部经,哪怕仅仅宣说经中的四句偈,应当知道此讲经处,一切世间所有的天、人、阿修罗,皆应前来护持奉养,就如同护持奉养佛塔寺庙一样,更何况有人能够完全信受奉行、诵读这部经。须菩提,当知其人已成就最无上第一稀有的无上菩提法。这部经典所在之处,那里就会有佛,也就有尊重佛的弟子在那里。”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7:55:40
[楼主]14楼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1) ,是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2) 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释】

(1) 微尘:在佛教中,极微是指物质存在之最小单位。以一极微为中心,合七极微为一微尘,合七微尘为一金尘,合七金尘为一水尘。佛经中,以“微尘”比喻极小的物质存在,以“微尘数”比喻数量极多。

(2)三十二相:是转轮圣王及佛之应化身所具足之三十二种殊胜容貌与微妙形相。依《大智度论子》卷四所载,三十二相即:(一)足下安平立相、(二)足下二轮相、(三)长指相、(四)足跟广平相、(五)手足指缦网相、(六)手足柔软相、(七)足趺高满相、(八)腨如鹿王相、(九)垂手过膝相、(十)阴藏相、(十一)身广长等相、(十二)毛上向相、(十三)一孔一毛生相、(十四)金色相、(十五)大光相、(十六)细薄皮相、(十七)七处隆满相、(十八)两腋下隆满相、(十九)上身如狮子相、(廿)大直身相、(廿一)肩圆好相、(廿二)四十齿相、(廿三)齿齐相、(廿四)牙白相、(廿五)狮子颊相、(廿六)味中得上味相、(廿七)广长舌相、(廿八)梵声相、(廿九)真青眼相、(卅)牛眼睫相、(卅一)顶髻相、(卅二)眉间毫相。以上三十二相,行百善乃得一妙相,故称为“百福庄严”。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问佛陀:“世尊,我们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我们又应该如何信奉受持此经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这部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你们就以此经名中道理去信奉持行。这是什么意思呢?须菩提,因为佛所说的到彼岸智慧法门,并不是真正的到彼岸智慧法门,而是为了众生的虚妄执著才宣说这一法门,并安立假名称之为‘到彼岸智慧法门’。因此,对这一法门也不应起执著之心。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法’吗?”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真的没有说过什么法。”

佛陀再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数目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非常多,世尊。”

佛陀说:“须菩提,所有的徽尘,都不是真正的实体存在,只是为了化导众生,才安立假名称它为‘尘’。如来说这些世界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假有,没有实体存在,只是为了随顺世俗,安立假名称之为‘世界’而已。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奇妙庄严的形相来识见真正的如来吗?”

须菩提答:“不可以,世尊。不可以通过如来色身的三十二种奇妙庄严的形相来识见如来的真实面目。为什么呢?如果所说的三十二种奇妙庄严的形相并非是实体存在的,同样是因缘和合而生的,为了随顺世俗,安立假名称之为‘三十二相’罢了。”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和性命来布施。如果再有一人,能信奉持行这部经,甚至只是经中的四句偈而已,并随时随地广为他人宣说,那么,他得到的福报功德比前者还要多。”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8:05:56
[楼主]15楼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1),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2)清净,即生实相(3) ,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4) 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5) ,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6),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7) 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8) 。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9)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注释】

(1) 慧眼:指智慧之眼。为声闻、缘觉二乘人所证得的眼。证得此眼可觉悟诸法平等、假有性空的般若智慧,故称慧眼。

(2) 信心:信奉持行佛法而不生怀疑心,指远离怀疑的清净心。

(3) 实相:指一切事物、现象真实不虚的相状。“实”就是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因此是假有,其真性是“空”,这就是诸法实相。

(4) 信解:听闻佛法初信之,后解之,称为信解。钝根者见此经能信之,利根者读此经能解之,合谓之信解。

(5)第一波罗蜜:由生死苦海得解脱,到达涅槃彼岸。“波罗蜜”,梵语音译,意译为到彼岸。

(6) 忍辱波罗蜜:梵语为羼提,意译为安忍。忍有三种,对于人事方面的毁誉,皆能安然顺受,不生嗔恚之心,叫生忍;忍受身心的劳苦病苦,以及风雨寒热等苦,能处之泰然,叫法忍;菩萨修行六度时,了知一切诸法无我、本然不生的空理,将真智安住于理而不动,叫无生忍,无生忍即般若智慧。菩萨修此忍力,就能不为一切外境所扰,佛法劝人忍辱,是劝人学菩萨。

(7) 歌利王:意译为恶世无道王。佛陀于过去世修行时,歌利王为乌苌国的国王。他的行为非常凶暴恶劣,臣民们都很害怕他,唯恐避之不及。一次,国王带了宫女们,入山去打猎。宫女们趁国王休息时,就自由游玩。在深林中,她们见仙人在坐禅时,对他生起很大信心,仙人也就为他们说法。国王一觉醒来,不见一人,到各处去寻找。见他们围着仙人在谈话,心中生起嗔恨心并责问仙人,且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刀砍下仙人的手脚,看他是否能忍。当时,仙人毫无怨恨,神色不变,不但不嗔恨,反而对国王生起大悲心。这仙人,即释迦牟尼佛的前生。

(8) 嗔恨:对于苦与产生苦的事物,厌恶憎恚,三毒之一,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

(9) 无所住心:无所执著的自性清净心。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听闻了这部经,深刻领会了其中的真谛,禁不住欢喜而泣地对佛陀说:“太稀有奇妙了,世尊。佛陀宣说了如此甚深微妙的经典,从我悟道得慧眼,领悟一切事物现象都是假有以来,都未曾听闻过如此殊胜的经典。世尊,如果有人听闻了这部经的经义,生起信奉持行的清净信心,那他就能够识见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相状,也就是真如实相,应该知道,此人将成就最殊胜稀有的功德。世尊,如来所说的这个真如实相,并不是真实的真如实相,是为了随顺世俗,安立假名称之为‘真如实相’。世尊,我今日能够亲闻佛陀讲这部经典,理解其义并信奉持行此经,并不算困难。如果到了佛灭度后的第五个五百年的末法时代,有众生听闻这微妙经义,并能信奉持行,此人才是非常稀有难得的。为什么呢?因为此人已没有对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相状产生执著。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他已经觉悟到自我的相状并非真实不虚,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一样并非真实。为什么呢?因为远离对一切虚妄之相的执著、分别,就能觉悟到万事万物都不是真实存在的,这就称为佛。”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是这样的,你的理解完全正确。如果有人听闻这部经典,而能够不震惊、不恐怖、不迟疑,应当知道这人是非常殊胜稀有的。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的破除一切分别执著的般若法门,并非实体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安立假名称之为‘破除一切分别执著的般若法门’。

“须菩提,所谓的忍辱波罗蜜,如来说并非实有的忍辱波罗蜜,只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安立假名称之为‘忍辱波罗蜜’。为什么呢?须菩提,比如我过去被歌利王用刀割解身体,当时我就没有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的相状。为什么这样说呢?割解我时,如果我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命的相状,就必定会生起嗔恨的心念。

“须菩提,我回想起我在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时,那时,我就不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的和寿者的相状。所以,须菩提,菩萨应该舍离一切事物现象的相状,而生起最高最圆满的觉悟心。不应该执著于视觉所触及的有形事物而产生分别心、执著心,不应该执著于声、香、味、触、法诸尘而产生执著分别心,应当无所执著生起最圆满最高的觉悟心。如果心中有所执著,就不是菩萨安住其心的正确方法。所以,佛说菩萨的心念不应该执著于有形的事物而布施。须菩提,菩萨为了利益一切的众生,应当修行这种无所执著的布施方法。如来说一切存在的形相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是虚妄不实的,又说一切所有的众生也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是虚妄不实的。

“须菩提,如来都是根据真理而说,如来不会说谎话欺骗,他所说的也不会前后矛盾。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这个‘法’,既非实有又非虚无。须菩提,如果菩萨执著于一切事物现象的相状而行布施,就好像人走入黑暗之中什么也看不到。如果菩萨不执著于一切事物现象的相状而行布施,就好像人有双眼,在日光的照耀下,能清楚地看见各种有形之物一样。

“须菩提,未来之世,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身体力行对这部经信奉、行持、念诵,如来凭借无量无碍的智慧可以断定,这种人一定能成就无量无边的福报功德。”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8:11:41
[楼主]16楼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1) ,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2) 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3) 。如来为发大乘(4)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5) 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6) ,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注释】

(1) 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一天中的上午、中午、晚上三个时段。约十点钟以前为初日分,十点到下午二点为中日分,二点钟以后是后日分。

(2) 劫:佛教的时间单位,指不可计算的极长时间。

(3)功德:行善所获之果报。

(4) 大乘:不以个人解脱觉悟为满足,而以救度众生为目的,就像巨大的交通工具可载乘众人,故称为大乘。

(5) 小法:小乘法,相对于大佛法而言。

(6)作礼围绕:一种表示虔诚恭敬的礼仪。佛在世时,弟子来见佛,大都绕佛一匝或三匝,然后恭敬顶礼。


【译文】

佛陀说:“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上午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中午也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下午也同样以恒河沙数那样多的身体来布施,如此经百千万亿劫那么长的时间都没有间断过。如果又有一个人,听闻了此经典,生起不倒退的信心,他所得的福报功德胜过前面以身体布施的人,更何况能抄写、信奉行持、诵读并为他人解说呢?

“须菩提,简而言之,此经具有不可思议、不可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它本是如来为生起自度度人心愿的人所说,为生起最圆满觉悟心的人而说的。如果有人能信奉持行、诵读并广为他人宣说,如来完全可以断定,这个人一定能成就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无际的功德。这样的人,就担当得起如来最高、最圆满的佛法真谛。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如果一个人乐于修学小乘佛法,他会执著于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相状,那么,他对于这部经典不会听闻信奉、诵读并广为他人宣说。

“须菩提,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经典存在,一切世间的天神、人类、阿修罗都应该虔诚供养此处。应当知道此经所在之处就是供养佛塔的地方,就应恭恭敬敬围绕示礼,以各种香花遍撒四周。”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8:18:24
[楼主]17楼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1)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2) 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3) 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4)亦不可思议。”


【注释】

(1) 业:众生生命中一切身体、语言、思维方面的行为,统称为业。业分身、语、意三业。

(2) 阿僧祗:无量数或无穷极之数,多用于计量劫数,有小阿僧祇劫与大阿僧祇劫两种。

(3) 那由他:指极大之数。

(4) 果报:由过去业因所招感的结果。


【译文】

佛陀接着又说:“再次,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对这部经信奉行持,反而受人轻贱,应当知道,这个人前世所造的罪业本应该使他堕入恶道,因为现世被世人所轻贱,他前世的罪业就因此而消除,将来他也可以证得最圆满、最高的觉悟。

“须菩提,我回想过去无量无尽的极远时代,在然灯佛前,曾遇到过无量多的佛,我全都一一尽力供养,一个难得的因缘都没有错失过。如果有人在我入灭以后的末法时代,能够信奉持行此经,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和我过去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不及他百分之一,千万亿分之一乃至数字、譬喻都无法用数字来衡量。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我灭度后的末法时代,能够信奉持行读诵此经,他所得到的福报功德,如果我一一具体细说,也许有的人听到后会无法理解,怀疑而不相信。须菩提,应当知道,此经所包含的道理是不可思议的,所得到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8:32:16
[楼主]18楼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1) ,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2)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3) ,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注释】

(1) 授记:指诸佛对发大心的众生预先记名,某世证果,及其国土、名号,而予以记别。如释迦牟尼于过去世得然灯佛的授记。

(2) 释迦牟尼:意译为能仁,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姓答摩(瞿昙),诞生于迦毗罗卫国城东的蓝毗尼园。因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出身之圣人”。

(3)佛土:指佛所住佛国净土,或佛教化的国土。


【译文】

这时候,须菩提向佛陀请示道:“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已经发心求得最圆满的觉悟,他们的心念该如何安住?应如何降伏他们的迷妄心呢?”

佛陀告诉须菩提说:“善男子、善女人中凡发心求最圆满觉悟者,应当生起这样的心念:我应该度化一切众生,我虽然度化了一切众生,却并不执著于有众生被度化。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执有自我、他人、众生和寿者的相状,就不是真正的菩萨了。为什么这样呢?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实体存在名为发心求得最圆满、最高的佛法真谛。须菩提!你认为呢?如来在然灯佛那里,有没有得到一种法叫作最圆满、最高的佛法真谛?”

须菩提回答道:“没有的,世尊。依据我对佛陀所讲教义的理解,佛陀在然灯佛那里,并没有得到一种法叫作最圆满、最高的佛法真谛。”

佛陀说:“是这样,是这样。须菩提,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体存在称为最圆满、最高的佛法真谛。须菩提,如果有佛法使如来得到最圆满最高的佛法真谛,然灯佛就不会为我这样授记:你在来世必当成佛,名释迦牟尼。正因为我没有执著于有‘法’可使我得到最圆满最高佛法真谛,所以然灯佛才会这样为我授记:你在来世必当成佛,名释迦牟尼。为什么呢?所谓如来,就是觉悟了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相状,没有执著与分别。如果有人说如来证得了最圆满最高的觉悟,须菩提,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佛法使如来证得最圆满最高的觉悟。

“须菩提,如来所证得的最圆满最高觉悟,既不是实有,也不是虚无。所以,如来说一切事物现象都是佛法。须菩提,我所说的一切事物现象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方便教化众生,所以才安立假名称之为‘一切事物现象’。须菩提,譬如说身形广大的报身吧。”

须菩提回答说:“世尊,如来说身形广大的报身,实际上不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为了随顺世俗,安立假名称之为‘身形广大的报身’。”

佛陀说:“须菩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菩萨这样说:我应当灭度无量的众生。那他就不能叫作菩萨。为什么呢?须菩提,破除了对一切事物现象的执著与分别才被称为菩萨。所以,佛说一切事物现象都没有自我、他人、众生、寿者相状这样的真实存在。须菩提,如果菩萨这么说:我应当清净庄严佛国净土,就不能叫作菩萨。为什么呢?如来说对于用种种功德清净庄严佛国净土也不能执著,应当明白这也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只是安立假名并非真实存在。须菩提,如果菩萨能够透彻领悟无我的真理,如来说他就是真正的菩萨。”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8:37:08
[楼主]19楼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1) 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2) 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3) 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4) 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5) 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6) 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注释】

(1) 肉眼:五眼之一。指人之肉眼。凡夫以此肉眼可分明照见有形的事物,但肉眼受种种障碍而不通达。肉眼能清晰照见近处之景物,至于远处的东西则无法看见;照见眼前之景物时,但无法同时照见背后的东西;能照见外在者,却无法照见内在的东西;白昼时能照见诸物,黑夜中则没办法看见。

(2) 天眼:五眼之一。天眼能洞见内外、粗细、前后、远近、明暗、上下,但仍有理障。天眼有两种,一种是从福报得来,谓为生得或报得之天眼,如天人;一种则是从苦修得来,谓为修得之天眼。

(3) 慧眼:五眼之一。慧眼能照见诸法实相,故能度众生至彼岸,但慧眼因所知障故,有智无悲,虽胜天眼,犹不及法眼能悲智并用。

(4) 法眼:五眼之一。能彻见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相状,同时,也能了知俗谛万有的智慧之眼,称为法眼。也就是说,既能觉悟诸法本性是空,又能随缘任运,度化众生,开方便法门,教化众生得解脱。

(5) 佛眼:五眼之一。诸佛之眼就叫作佛眼,诸佛也同时具有肉、天、慧、法四眼的作用,所以无所不见、无事不知不闻,一切皆见。

(6) 若干种心:泛指所有的心理、精神现象。


【译文】

佛陀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是否有肉眼?”

须菩提答:“是的,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是否有天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是否有慧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是否有法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如来是否有佛眼?”

“是的,世尊,如来有佛眼。”

佛陀又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比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佛说它们是沙粒吗?”

须菩提回答:“是的,世尊,如来说它们是沙粒。”

佛陀继续问:“须菩提,你认为如何?譬如一条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个沙粒又是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里所有的沙粒都是佛教化的国土世界,这个数目是不是很多呢?”

须菩提答:“很多,世尊。”

佛陀告诉须菩提:“如此多的国土世界中的所有众生的种种不同的心念,如来都完全知晓。为什么呢?如来说的种种心念,并非是真实存在,只是安立假名称之为‘心念’。为什么这样说呢?须菩提,过去的心念既然已经过去,怎么能得到它的真实存在呢?现在的心念不停地流转变化,怎么能得到它的真实存在呢?未来的心念还没有产生,怎么能得到它的真实存在呢?”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micoloveu一点爱 2024-03-10 18:39:21
[楼主]20楼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1) 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注释】

(1) 因缘:产生结果的直接和间接条件。“因”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内在原因;“缘”是相资助的外在间接条件。


【译文】

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种珍宝来行布施,这个人因这布施的因缘而所得到的福报多不多呢?”

须菩提答曰:“是的,世尊。这个人因这布施的因缘而所得到的福报非常多。”

佛又说:“须菩提,如果福德是真实存在的体性,如来就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很多。正因为并没有真实存在的福德,所以如来说得到的福德很多。”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经题的含义

经题“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意为:佛陀所宣说的,以金刚般精坚的般若智慧破除一切烦恼执著到达涅槃解脱境界彼岸的经典。

“能断”的意思是断除,破除。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