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官宣将主校区定为通州校区
你知道嘛,当年是清华将其附中划给北大,于是有了北大附中,清华又新建了一个附中...
Splindow (\拎兜/)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还是建议把北大附中划给人大附中,北大附中随人大迁到潞城,这样猪老师上班就可以往东走了
等等,那官网说的是错的?https://www.pkuschool.edu.cn/
了解附中那一栏
lea (无爱即无忧)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你知道嘛,当年是清华将其附中划给北大,于是有了北大附中,清华又新建了一个附中...
没错吖,北大附中的前身是清华工农速成中学...
Splindow (\拎兜/)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等等,那官网说的是错的?https://www.pkuschool.edu.cn/
了解附中那一栏
我看写着是,“首任校长由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尹企卓担任 ,从北京大学各院系抽调青年教师组织附中教师队伍”
lea (无爱即无忧)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没错吖,北大附中的前身是清华工农速成中学...
那个年代所产权这个概念都不明确,很多时候圈了的话,慢慢的就是你的了
loasa (鲁鱼亥豕)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怎么听说是因为产权关系异常复杂,贵校就没坚持圈下去
所以说发挥“鸠占鹊巢”的传统,把吉利大学的校园用了呗վ'ᴗ' ի并且把新科和工学院的研究生都拆分新学院送过去,这样减小阻力,我估计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学员,下一步可能也还会再拆分过去,到时候就基本全部所有研究生都过去了,哈哈哈
miaojinggang (david)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风格的结果就是北大目前发展空间捉襟见肘,主校区只有图书馆周边,湖边和燕南园都不敢动,还有限高,两个大街更是把学校一分为三,小南门逼仄得附近都不太符合消防要求。。新建人文学院但凡可以十层左右,还可以大大改善师生学习工作条件。
接过这所学校以后,贵校派了校长和老师...
Splindow (\拎兜/)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看写着是,“首任校长由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尹企卓担任 ,从北京大学各院系抽调青年教师组织附中教师队伍”
之前这块都没啥东西,北大清华愿意要自然地方政府也不会太拦着
alreadygay (求胡子帅哥)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当年都这样,除了清华有搞地产的思维硬是把铁路挪了几百米建了围墙圈起来,其他学校都是发扬风格的。那时候地方想把颐和园以西到北大的所有地都给北大,但是北大发扬风格,也没有第一时间建围墙,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新生得哭了
googol ( googol)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苏州校区和张自忠路校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在雄安新区、广东深圳、浙江义乌、福建福州、四川宜宾、福建南平等地新设或升级建设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机构。到2035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构建起覆盖全域、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人大创新生态网络体系。
中关村校区将锚定国家战略与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校区东部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的理工学科,持续拓展“学术世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出版产业能力,升级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中心、高端智库和创新高地,努力构筑高端培训新格局,加快打造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基地。
通州校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支持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之举,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阵地、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窗口,未来是学校的主校区。
好像还听过一个说法是建国初上面想把燕园给人大,人大不愿意要……不知道真假
miaojinggang (david)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看到母校迷之操作,希望只是说说而已,不可能一错再错。据说当年附近黄庄都给人大,居然发扬风格不要。又被二炮分割了一部分,导致只能螺狮壳里做道场,捉襟见肘。否则北清人真可以鼎足而三。自己把自己定位成文科为主,又错过一个机会。人大离开中关村就不是真正意义的人大了。
相关旧闻: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调研北京大学新燕园校区 https://www.cpc.pku.edu.cn/info/1051/1948.htm
googol ( googol)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在中关村校区、通州校区、苏州校区和张自忠路校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在雄安新区、广东深圳、浙江义乌、福建福州、四川宜宾、福建南平等地新设或升级建设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机构。到2035年,中国人民大学将构建起覆盖全域、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人大创新生态网络体系。
中关村校区将锚定国家战略与科技创新,加快推进校区东部人工智能与未来科技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的理工学科,持续拓展“学术世界”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升文化出版产业能力,升级建设一批高水平研究中心、高端智库和创新高地,努力构筑高端培训新格局,加快打造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基地。
通州校区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支持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之举,是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阵地、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园地、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窗口,未来是学校的主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