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后已更新】中国自然地理复习贴
[复制链接] 分享:
气候
一 名词解释
季风区界线和季风的类型
1季风分为广义季风和狭义季风,又有海陆季风、行星风带季风、高原季风三类;狭义季风仅指海陆季风。
2海陆季风由于两种下垫面热力性质差异的季节变化引起,使冬夏季盛行风向显著差异甚至相反;两种盛行风向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气团,能使影响地区的天气气候具有明显的年变化。
3海陆季风区域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东南部为季风区。
变性极地大陆气团
以蒙古高压区为源地,性质寒冷而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移动经过不同性质的下垫面发生变性,分陆上变性、冷海变性、暖海变性三种变性气团。
寒潮冷锋
发生在极地大陆气团与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之间,常出现在我国北部地区,内蒙古、东北、华北等出现频率最高。所经之地常常引起强烈降温和大风,东北地区还会出现雨雪天气。
华南准静止锋
发生在各种变性极地大陆气团界面上,1500m上空实为副热带反气旋与西风环流的切变线;南岭山地、武夷山、南海北部等出现频率最高,停留之地常出现阴雨天气。
昆明准静止锋
变性极地大陆气团与西南暖流交汇而成;出现在云贵高原一带,东侧贵州多阴雨,西侧云南多晴朗天气。
天山准静止锋
冬季极地大陆气团及冰洋气团受阻于天山北坡,具有地形锋性质,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
活跃生长期和活跃积温
活跃积温是指日平均气温10℃为下限,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累积温度。活跃生长期是指其持续期日数。
二 简答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化,加大了季风气候的强度和空间范围
动力作用:
1冬半年西风气流;分支、绕流、汇合。
北支西风脊加强西北部冷空气的势力;
南支西风槽促进副热带锋区的活动;
我国西南地区处在高原东侧的背风部位,风速小,出现“死水区”。
2阻碍了高原南北两侧气流的交换,
冬季西北盆地冷空气局限在北坡呈干冷气候;
夏季南坡爬坡气流造成丰富降水,北坡气流受阻下沉形成干热气候。
热力作用:
1夏半年表现突出。
盛夏高原加热作用强,近地面热低压;
空气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
对流层上部出现青藏高压。
四周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我国夏季风势力;青藏高压加热了夏季风环流。
2冬半年高原气温下降快,近地面冷高压;
高原面上有下沉空气合辐散气流;
青藏冷高压加强了蒙古高压,加强我国冬季风势力。
夏季大气环流表现我国什么样的气候特征,其机制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
气候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及对我国自然环境整体的影响有哪些?
陆地水
一 名词解释
内外流域分界线及范围
内外流域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日月山-巴颜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西端国境线。内流流域约占36%,外流流域约占64%。
此线以东除鄂尔多斯高原、松嫩平原及雅鲁藏布江南侧羊卓雍湖地区有小面积封闭型的内陆流域外,河川径流均分别注入太平洋和印度洋,以太平洋水系为主。
此线以西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其他河流均不能注入海洋。
五个不同量级径流地带
丰水带:p>1600mm,y>900mm,粤闽台大部、赣湘山地、滇西南、藏东南。大致相当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热带雨林与季雨林地带。
多水带:p800-1600mm,y200-900mm,桂滇黔川及秦岭淮河以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过渡带:p400-800mm,y50-200mm,黄淮海平原,晋陕大部、东北大部、川西北、藏东。暖温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和森林草原地带。
少水带:p200-400mm,y10-50mm,东北西部,内蒙古、甘宁、新西北、藏西。荒漠草原和干草原,主要牧区。
缺水带:p<200mm,y<10mm,内蒙古西部,准噶尔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及阿拉善沙漠,荒漠地带。
中国近海
一 名词解释
五大海区分界线
渤海与黄海:老铁山角-蓬莱角
黄海与东海:启东角-济州岛
东海与南海:南澳岛-鹅銮鼻
台湾以东海区是指琉球群岛以南、巴士海峡以北的太平洋水域。
对马暖流
黑潮在东海的最大分支,是黑潮主流在日本九州附近分出的一支,沿九州西岸北上。受到本区域内气象水文因素的影响,流速和流量均表现为显著的夏强冬弱变化。
黄海暖流
对马暖流在济州岛东南的分支,向西北绕过济州岛进入黄海,经黄海中部北上,主支在黄海北部向西折,经渤海海峡老铁山水道进入渤海,有助于半封闭的渤海海水的更新。在成山角移动向右侧分出一股汇入西朝鲜沿岸流南下,在北纬35°附近从左侧分出一股与南下的黄海沿岸流汇合。
台湾暖流
黑潮在台湾东北向北分出的一支,进入闽浙沿海,沿东经123°左右流经东海大陆架西部,表层受季风作用影响,夏强冬弱;中层和深层流向稳定,终年向北,前锋在长江口外与黄海沿岸流汇合。
南海环流
冬夏两季流向截然相反。南海海域辽阔盛行季风,方向与南海纵轴基本一致,因而对于漂流的发展特别有利。
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主流出巴士海峡汇入黑潮,另一股经台湾海峡入东海,形成东北漂流,补偿流来自苏禄海和爪哇海。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一部分黑潮水从巴士海峡冲入南海,广东沿岸流、出台湾海峡的东海沿岸流与之汇合,形成西南漂流,将大部分海水输入爪哇海。
东海外海水团
主要分布在东海东南部黑潮主干区,在对马暖流、黄海暖流、台湾暖流所控制的范围,太平洋水进入后变性,但仍然具有外海水团的基本特征。
南海水团
太平洋水团进入南海后变性而成,主要分布在南海海盆区。
黄海水团
过渡性水团,东海外海水团进入大陆架浅海与沿岸水团混合后,在当地水文气象条件下变性形成的混合水团。盐度介于东海表层水和沿岸水之间,温盐度均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内部温盐度水平梯度较大,温盐结构的垂直分布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夏季上层高温低盐,下层低温高盐;冬季垂直均匀。
二 简答题
简述我国近海温度、盐度分布及影响因素
温度分布特点:
自北向南表层水温逐渐增高;
自北向南温度年较差逐渐减少;
冬季突出东中国沿岸流作用,等温线东北西南走向,南北温差大,渤海、黄海北部有冰冻;
夏季南北温差不大,舟山、成山角、渤海海峡是低温中心。
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影响南北格局;
冷暖海流改变地理纬度决定的水温分布格局。
盐度分布特点:
1近岸低,外海高;
表层低,下层高;
2冬季等盐度线与海岸线平行,盐度在3-3.4%;
夏季河流入海口低盐水舌;
3年变化北大南小,变幅渤海0.2%,东海0.1%,南海<0.1%。
影响因素:
入海河川径流量、蒸发和降水量;
海流的强弱和水团的变化。
海洋资源有哪些?开发利用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
种类: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渔业资源为主,有十大主要渔场。
海水化学资源:涉及海盐利用、其他化学元素如镁、溴、碘、钾等的提取和海水淡化与直接利用。
海底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滨海砂矿等。
海洋动力资源:海洋热能、潮汐能和波浪能。
海洋空间资源:滩涂与浅海水域、海上运输与港口和海上旅游业。
开发利用时注意点:
1海洋的保护
2开发部署
土壤与植被
一 名词解释
植被的隐域性分布
隐域性植被包括草甸、沼泽、水生植被,还有沙地植被等类型。其分布主要受地方性因素制约,诸如水文、岩性、土壤等因素,也与大气候之水热条件有一定关系。
隐域性土壤
隐域性土壤包括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初育土等。分布主要受岩性、地表组成物质、地下水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在发育过程中仍带有地带性因素的烙印。
二 简答
举例说明植被、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垂直带谱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水平地带分布:
1 纬度地带性分布
东部湿润地区:典型,从北向南依次出现七个植被土壤地带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地貌结构使土壤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趋于复杂
2干湿度地带性分布
主要出现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
自东向西,除森林地带外又可分为5个主要干湿度地带
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西北干旱内陆:
主要控制因素:水分状况
优势植被:山地草原、荒漠植被;森林分布在山腰,退化或消失。高山上发育高山蒿草草甸、甸状植被、亚冰雪稀疏植被
坡向差异:干旱山地植被土壤坡向差异显著
东南湿润海洋:
主要控制因素:热量变化
优势植被:森林植被;山顶或高山发育喜寒湿、温湿的灌丛和草甸
变化趋势:自下而上相当于水平地带由南向北
垂直带谱结构特点:
1完整性: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带谱越完整
2基带位置:垂直带谱的特点取决于基带位置
3东部湿润区南北差异:南向北结构简化、层次减少,分布变低
4东西差异:东部湿润区至西部干旱区,带谱结构简化,分布变高
土地资源
简答
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变化趋势和对策
特征:
1数量: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
2类型: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
3质量:难以开发利用、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
变化趋势:
A,土地利用结构
1耕地资源总量波动中保持稳定
2天然草地面积波动中缩小
3林地面积逐渐增大
4城镇和交通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
B,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特征
南方及黄淮海平原传统耕作区减少
东北西北华北等农林农牧交错区和沙漠绿洲区增加
耕地中心向东北偏移
对策:
1制度:健全土地管理制度
2理念:建立和谐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
3方式: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4城镇化:正确处理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土地集约利用关系
5可持续:加强土地整理,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与地理区域
一 名词解释
自然区划的原则
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
综合性原则:整体性,全面分析所有成分和整体的相似和差异;
主导因素原则:首先考虑决定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发生学原则
区域单位成因的一致性和区域发展性质(途径)的共同性。
相对一致性原则
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存在着等级单位系统。
区域共轭性原则
不可重复性,不能彼此分离。每个具体的区划单位都要求是一个连续的地域单位,不能存在着独立于区域之外又从属于该区的单位。
自然区划的方法
叠置法
将若干自然要素的分布图和区划图叠置在一起,得出一定的网格,然后选择其中重叠最多的线条作为综合自然区划的依据。
主导标志法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主导标志作为区划的依据,由此得出区划界线,这种界线意义比较明确,但机械运用会带有主观任意性。
地理相关法
在比较各项自然现象的分析图、分布图和区划图,了解自然界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按若干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的关系,制定区划界线的依据。
其他方法: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
中国自然区划的等级(一、二级及归属)
一级:西北干旱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原区
东部季风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
西北干旱区:内蒙古地区,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区:青藏地区
小结:气候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地质地貌:外营力类型
水文:五个径流区、水文特征、水系特征(流域及河湖特点)、洪水灾害、地下水
土壤:地球化学作用,生物作用强烈程度,水平地带分异
植被:种类季相,生物循环强度,水平地带分异
海洋:海洋水文特征,气候变化引起的海面升降
地质地貌对其他要素影响:
气候:宏观地势,山脉(地理分界线,屏障,水热再分配,气流抬升,坡向),盆地,开阔平原,青藏高原
水文:流域,水系格局,落差,岩性,地下水位类型,湖泊类型
土壤:垂直分异,隐域性,母质,年龄
植被:垂直分异,隐域性
海洋:海岸地貌,海底地貌,岛屿类型,构造运动引起的海面升降
今年的题:
活跃生长期
三大河源带
对马暖流
五大海区分界线
区域共轭性
黄河从源头到入海口流经哪些自然区(教材分区)
简答:
1我国降水的时空特征
2青藏高原多地理要素的特点及对我国自然地理的影响
3生物资源利用和保护的途径
综合题:
1土壤植被图填图(参见精华区其他贴)20空(12土+8植被)一空0.5
2植被土壤的水平地带性、垂直地带性、隐域性特征的影响因素,可举例说明
……………就这样吧
签名档
Il mio mondo è in continuo cambiamento
Possiedo solo per la separazione
Come il sanguinoso tramonto all'orizzonte
Continua a bruciare , poi si spense
感想:
考试感想:和城环生涯的诸多考试一样,仍然是知道要考什么但是没背熟(填图那个错了两个空,因为看完忘了……至于别的,呵呵……)
上课感想:课程实习很有意思,可惜我没去。课件是祖传的,“多媒体”材料很有世纪初的风格,就像这个BBS一样,而课件和课本一样,具有不少因为太过陈旧而出现的“错误”,它们在成书时当然并非错误,那么错在时间咯?这很牵强。当然课本还有语法错误,这个就算了吧。听说老师明年要退休了,那估计祖传的课件要更新了,如果这课还开的话。
Nocchiere (皮亚琴察的琴)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气候
一 名词解释
季风区界线和季风的类型
……
签名档
——Ja wir schwören Stein und Bein
Auf die Elf vom Niederrhein
Borussia, unser Dream-Team,
Denn du bist unser Ver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