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个始终处于北京阴影下的城市
[复制链接] 分享:命题本身很奇怪,这位南大教授觉得天津和北京注定是一对儿矛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明朝前期,国都迁往北京,“天津”作为当时北方水路枢纽逐渐发展为华北贸易中心,北京也在同时发展,并无矛盾可言。
满清延续大明继续选址北京为国都,“天津”继续不断发展,天津府更是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北京同样也在发展,也无矛盾可言。
北京城作为天津的北方屏障,何来阴影之有?
满清后期至民国北洋时期,“天津”更是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东北亚第一个国际大都市,国际金融与贸易中心,自此,北京才开始没落。
国民政府,首都迁往南京,由于北方恶劣的地缘政治风险(日本侵华蓄势待发),银行大量迁往上海,上海一跃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自此,天津被弱化,但北平更是加速衰落。
这么看,按照南大教授逻辑,上海崛起,则北京衰落。
建国后,天津为北京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物质、人力、技术。之后,为保证北京的供水,以及上游各省不断修建水库、水坝,天津遇到了第一次生存危机。直到引滦入津,天津的危机才得以解除。唐山大地震,和与河北合并,河北从天津大量迁走工厂、学校、技术工人,天津再次被削弱。
与此同时,天津却未获得相对应的补偿与投资。
如果非要说“每当北京发达的时候天津就不发达,每当天津发达的时候北京就不发达”,那只有在建国后,这个命题前半句才成立。
thinky (披风罗汉)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承柏,“想研究天津就不能回避一个问题——为什么每当北京发达的时候天津就不发达,每当天津发达的时候北京就不发达?”
深有同感!
谢谢您的认真回复,观点和论据都不错,我想冯老师说的应该是近代历史中天津和北京的关系,很可惜冯老师已经去世多年。
sorbonnard (北洋箘筏)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命题本身很奇怪,这位南大教授觉得天津和北京注定是一对儿矛盾,“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明朝前期,国都迁往北京,“天津”作为当时北方水路枢纽逐渐发展为华北贸易中心,北京也在同时发展,并无矛盾可言。
满清延续大明继续选址北京为国都,“天津”继续不断发展,天津府更是成为北方的贸易中心,北京同样也在发展,也无矛盾可言。
……
举个不恰当的栗子,认知范围限制了想象力,一个山里的农民不了解瑞士的存在,不等于瑞士没有存在感。
天津,是独立的存在,其发展与北京无关。就像隋朝修筑大运河,难道是为了给“北京”运粮?“北京”对于隋炀帝无存在感可言。
其实大家最缺的就是,所谓“存在感”,一种认知自我的能力,如果总活与北京有千丝万缕联系和住在北京的那些专家、学者、记者、作家、导演给大家编织的“大清”梦里,恐怕世界有存在感的,只有一个京师。
ThomasJD (一生俯首抱大腿)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在北京成为京师以前,似乎都没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