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教契嵩禅师:孝论
[复制链接] 分享:按: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社会大众便自中国传统观念出发,对“出家行为”产生片面
理解,认为出家人是“不行孝道”的。这是由中印文化对于“孝道”理解之层次及深度的
极大差异所造成的。佛教的孝亲观,在诸大律藏佛陀的直接言教,及大乘经典感人肺腑之
孝亲篇章的全面指引下,早在宋代便全面成熟并形成体系,尤以宋代明教契嵩禅师的《孝
论》为标志。它因应了中国社会普遍的孝亲观,并没有将修行之出离精神与世间孝亲之道
进行对立。佛陀每每以孝道为桥梁,将孝行目标指向终极的解脱之道。
叙曰: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虽然,其说不甚著明于天下,盖亦吾徒不
能张之。而吾尝慨然甚媿①。念七龄之时,吾先子②方启手足③,即命之出家。稍长,诸
兄以孺子可教,将夺其志。独吾母曰:「此父命,不可易也。」逮摄衣将访道于四方。族
人留之,亦吾母曰:「汝已从佛,务其道宜也,岂以爱滞汝?汝其行矣。」呜呼!生我,
父母也;育我,父母也,吾母又成我之道也。昊天罔极④,何以报其大德!
自去故乡凡二十七载,未始不欲南还坟陇,修法为父母之冥赞。犹不果然。辛卯⑤其
年,自以弘法婴⑥难,而明年乡邑亦婴于大盗,吾父母之坟庐,得不为其剽暴?望之涟然
泣下。又明年,会事,益有所感,遂著〈孝论〉一十二章,示其心也。其发明吾圣人大孝
之奥理密意,会夫儒者之说,殆亦尽矣。吾徒之后学,亦可以视之也。
【注释】
①媿:惭愧。后作“愧”.
②先子:泛指祖先,此处指亡父。
③启手足:典出《论语·泰伯》:「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
」启是看的意思。儒家宣扬孝道,临终以得保全身体为幸。后来即把启手足作为善终的代
称。
④昊天罔极:出自《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欲报之德,昊
天罔极。」昊:大。罔极:无穷无尽。儒家宣扬孝道,故用「昊天罔极」比喻父母对子女
的恩德无穷无尽。
⑤辛卯:指皇佑三年(公元一0五一年)。
⑥婴:此处指“遭遇”。
明孝章第一
二三子祝发①,方事于吾道,逮其父母命之,以佛子辞而不往。吾尝语之曰,佛子情
可正,而亲不可遗也。子亦闻吾先圣人,其始振也为大戒,即曰孝名为戒。盖以孝而为戒
之端也,子与戒而欲亡孝,非戒也。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戒也者,众善之所以生也
。为善微戒,善何生耶?为戒微孝,戒何自耶?故经曰:「使我疾成于无上正真之道者,
由孝德也。」
【注释】
①祝发:断发,后亦每称削发为僧为祝发。
孝本章第二
天下之有为者,莫盛于生也。吾资父母以生,故先于父母也。天下之明德者,莫善于
教也。吾资师以教,故先于师也。天下之妙事者,莫妙于道也。吾资道以用,故先于道也
。
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①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
,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饮食可无也,此不可忘也。吾之前圣也,后圣也,其成道
树教,未始不先此三本者也。大戒曰:孝顺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不其然哉②!不其
然哉!
【注释】
①诰:告诚,勉励。
②不其然哉:难道不是这样吗?
原孝章第三
孝有可见也,有不可见也。不可见者,孝之理也;可见者,孝之行也。理也者,孝之
所以出也;行也者,孝之所以形容也。修其形容,而其中不修,则事父母不笃,惠人不诫
。修其中,而形容亦修,岂惟事父母而惠人,是亦振天地而感鬼神也。天地与孝同理也,
鬼神与孝同灵也。故天地鬼神,不可以不孝求,不可以诈孝欺。佛曰:「孝顺至道之法。
」儒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之后世而无朝夕。」①故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②至哉大矣!孝之为道也夫!是故,吾之圣人
,欲人为善也,必先诚其性,而然后发诸其行也。
孝行者,养亲之谓也。行不以诚,则其养有时而匮也。夫以诚而孝之,其事亲也全,
其惠人恤物也均。孝也者,効③也;诚也者,成也。成者,成其道也;効者,効其孝也。
为孝而无効,非孝也;为诚而无成,非诚也。是故圣人之孝,以诚为贵也。儒不曰乎:君
子诚之为贵。④
注释
①这几句是曾子所说的话,见于《礼记·祭义》。
②这几句是孔子所说的话,见于《孝经·三才》。
③効:同“效”。
④《礼记·中庸》中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又说:「唯天下
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
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几句或者就是「诚之为贵」的
出处。
评孝章第四
圣人以精神乘变化,而交为人畜,更古今,混然茫乎,而世俗未始自觉。故其视今牛
羊,唯恐其是昔之父母精神之所来也,故戒于杀,不使暴一微物,笃于怀亲也。谕今父母
,则必于其道,唯恐其更生而陷神乎异类也。故其追父母于既往,则逮①乎七世;为父母
虑其未然,则逮乎更生。虽谲然骇世,而在道然也。天下苟以其不杀劝,则好生恶杀之训
,
犹可以移风易俗也。天下苟以其陷神为父母虑,犹可以广乎孝子慎终追远之心也。况其于
变化,而得其实者也。校夫世之谓孝者,局一世而闇玄览③,求于人而不求于神,是不为
远,而孰为远乎?是不为大,而孰为大乎?经曰:「应生孝顺心,爱护一切众生。」斯之
谓也。
【注释】
①逮:到,及。
②更生:来世。
③玄览:深察。
必孝章第五
圣人之道,以善为用;圣人之善,以孝为端。为善而不先其端,无善也;为道而不在
其用,无道也。用所以验道也,端所以行善也。行善,而其善未行乎父母,能溥①善乎?
验道,而不见其道之溥善,能为道乎?是故圣人之为道也,无所不善;圣人之为善也,未
始遗亲。亲也者,形生之大本也,人道之大恩也。唯大圣人为能重其大本也,报其大恩也
。
今夫天下之为道者,孰与于圣人②?夫圣人之道大臻,巍巍乎独尊于人天,不可得而
生也,不可得而死也。及其应物,示同乎天人,尚必顺乎人道,而不敢忘其母之既死,不
敢拒其父之见命。故方其成道之初,而登天,先以其道谕其母氏,三月复归乎世,应命还
其
故国,示父于道,而其国皆化。逮其丧父也,而圣人躬与诸释,负其棺以趋葬。圣人可谓
与人道而大顺也。
今夫方为其徒,于圣人则晚路末学耳,乃欲不务为孝,谓我出家专道,则吾岂敢也。
是岂见出家之心乎?夫出家者,将以道而溥善也,溥善而不善其父母,岂曰道耶?不唯不
见其心,抑亦孤于圣人之法也。经谓,父母与一生补处③菩萨等,故当承事供养。故律教
其弟子,得减衣钵之资,而养其父母。父母之正信者,可恣与之;其无信者,可稍与之。
有所训也矣。
【注释】
①溥:广大,普遍。
②圣人:此处指佛陀。
③一生补处:尽此一生就能补到佛位的意思,是最后身菩萨的别号,如现在居于兜率
天的弥勒菩萨,就是一生补处菩萨。
广孝章第六
天下以儒为孝,而不以佛为孝。曰,既孝矣,又何以加焉?①嘻,是见儒而末见佛也
。
佛也极焉,以儒守之,以佛广之,以儒人之,以佛神之,孝其至且大矣。水固趋下也,洫
而决之。其所至不亦速乎?火固炎上也,嘘而鼓之,其所举不亦远乎?
元德秀,唐之贤人也,丧其母,哀甚,不能自效②,刺肌沥血,绘佛之像,书佛之经
。而史氏称之。李观,唐之闻人也,居父之忧,刺血写《金刚般若》③,布诸其人,以资
其父之冥,遽有奇香发其舍,郁然连日,及之其邻。
夫善固有其大者也,固有其小者也。夫道固有其浅者也,固有其奥者也。奥道妙乎死
生变化也,大善彻乎天地神明也。佛之善,其大善者乎?佛之道,其奥道者乎?君子必志
其大者奥者焉。《语》不曰乎:「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④
【注释】
①意为儒家的孝道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②不能自效:形容悲痛难以抑制。《淮南子·修务》上说:「夫歌者,乐之征也;哭
者,悲之效也。」
③金刚般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简称。
④语见《论语·述而》。
戒孝章第七
五戒,始一曰不杀,次二曰不盗,次三曰不邪淫,次四曰不妄言,次五曰不饮酒。夫
不杀,仁也;不盗,义也;不邪淫,礼也;不饮酒,智也;不妄言,信也。是五者修,则
成其人,显其亲。不亦孝乎?是五者,有一不修,则弃其身,辱其亲,不亦不孝乎?
夫五戒,有孝之蕴,而世俗不睹,忽之而未始谅也。故天下福不臻,而孝不劝也。大
戒曰,孝名为戒,盖存乎此也。今夫天下欲福,不若笃孝;笃孝,不若修戒。戒也者,大
圣人之正胜法①也。以清净意守之,其福若取诸左右也。儒者,其《礼》岂不曰:「我战
则克,祭则受福。盖得其道矣。」②其《诗》岂不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③是皆
言以其正也。夫世之正者犹然,况其出世之正者乎?
【注释】
①正胜法:指佛法,以别于外道而言。
②此孔子语,见《礼记·礼器》。
③见《诗·大雅·旱麓》。恺悌:乐闲和悦。回:邪。
孝出章第八
孝出于善,而人皆有善心。不以佛道广之,则为善不大,而为孝小也。佛之为道也,
视人之亲,犹己之亲也;卫物之生。犹己之生也。故其为善,则昆虫悉怀,为孝,则鬼神
皆劝。
资其孝而处世,则与世和平,而忘忿争也;资其善而出世,则与世大慈而劝其世也。
是故君子之务道,不可不辨也。君子之务善,不可无品也。《中庸》曰:「苟不至德,至
道不凝焉。」如此之谓也。
德报章第九
养不足以报父母,而圣人以德报之;德不足以达父母,而圣人以道达之。道也者,非
世之所谓道也。妙神明,出死生,圣人之至道者也。德也者。非世之所谓德也。备万善,
被幽,被明,圣人之至德者也。儒不曰乎:「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
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曰:「君子之所谓孝也。国人称愿。然曰:『幸哉,有子如
此!』所谓孝也已。」①虽然,盖意同,而义异也。
夫天下之报恩者,吾圣人可谓至报恩者也。天下之为孝者,吾圣人可谓纯孝者也。经
曰:「不如以三尊②之教,度其一世二亲。《书》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不其然
战?不其然哉?吾从圣人之后,而其德不修,其道不明,吾徒负父母,而媿于圣人也夫。
【注释】
①这两段话都出自《礼记·祭义》。后一段较明确,前一段则必须通观上下文,才能
更清楚。文中写道:「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公明仪问
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君子之所为孝者,先
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
②三尊:指三世佛,即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过去世的迦叶佛,未来世的弥勒佛。
孝略章第十
善天下,道为大;显其亲,德为优。告则不得其道德,不告则得道而成德,是故圣人
辄遁于山林。逮其以道而返也,德被乎上下,而天下称之,曰:「有子若此」;尊其父母
,曰:「大圣人之父母也。」圣人可谓略始而图终,善行权也。古之君子,有所为而如此
者,吴泰伯其人也。必大志,可以张大义;必大洁,可以持大正。圣人推胜德于人天,显
至正于九向,故圣人之法,不顾乎世嗣。古之君子,有所为而如此者,伯夷、叔齐其人也
。
道固尊于人,故道虽在子,而父母可以拜之,《冠义》近之矣。《礼》曰:「已冠而
字之,成人之道也。见于母,母拜之。」①俗固本于真。其真已修,则虽僧可以与王侯抗
礼也,而武事近之矣。《礼》曰:「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也。」②不拜,重节也。母
拜,重礼也。礼节而先王犹重之,大道乌可不重乎?俗曰:圣人无父。固③哉!小人之好
毁也。彼眊③然而岂见圣人为孝之深渺也哉?
【注释】
①语见《礼记·冠义》。关于这一点,孔颖达认为由于冠礼是在家庙中举行,要以酒
脯为奠。冠礼毕,儿子捧着所奠之酒脯去见母亲,母亲下拜,是拜从尊贵的地方而来的酒
脯,而不是拜儿子。见《礼记》孔疏,载《十三经注疏》。
②语见《礼记·曲礼上》。蓌:蹲。
③固:鄙陋。
④眊:目不明,引申为昏愦、糊涂。
孝行章第十一
道纪①事其母也,母游必以身荷之。或与之助,而道纪必曰:「吾母,非君母也,其
形骸之累,乃吾事也,乌可以劳君耶?」是可谓笃于亲也。惠能始鬻薪以养其母,将从师
,患无以为母储,殆欲为佣以取资。及还,而其母已殂,慨不得以道见之,遂寺其家以善
之,终亦归死于是也。故曰,叶落归根。能公,至人也,岂测其异德?犹示人而不忘其本
也。
道丕②,会其世之乱,乃负母逃于华阴山中,丐食以为养。父死于事,而丕往求其遗
骸。既至,而乱骨不辨,道丕即祝之,遽有髑髅跃至其前,盖其父之骸也。道丕可谓全孝
也。智藏③,古僧之劲直者也,事师恭于事父。师没,则心丧④三年也。常超⑤事师中礼
,及其没也,奉之如存。故燕人美其孝悌焉。
故律制:佛子,必减其衣盂之资,以养父母也。以此诸公,不遗其亲,于圣人之意得
之矣。智藏、常超谨于奉师,盖亦合于其起教之大戒者也,可法也矣。
【注释】
①道纪:生卒年不详,此齐僧人。精于《成实论》,住邺下讲授三十余年。周武帝灭
齐,毁灭佛法,道纪乃不知所终。
②道丕:(公元八八九——九五五年),俗姓李,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七岁时即
随继能法师学佛,九岁即善梵音礼赞。二十七岁时,住洛阳福先弥勒院。历梁、后唐、晋
,经常应制谈论,并任左街僧录。同时百官士庶,都对他深加礼敬。道丕负母避乱及求父
遗骸事,见《宋高僧传》卷十七〈周洛京福先寺道丕传〉。
③智藏:(公元四五八——五二二年),南朝齐、梁间僧人。俗姓顾,名净藏,吴(
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代宋明帝刘或出家。先后师事名僧僧远、僧佑等,精通佛典
与戒律。精于《成实论》,是当时成实宗的代表人物。入梁,深为梁武帝萧衍所信崇。与
僧旻、法云并称「梁代三大法师」。著有《成实论义疏》等。
④心丧:古时师死,弟子守丧,不穿丧服,只在心中悼念,称为心丧。《史记·孔子
世家》:「孔子葬鲁城北泗上,弟子皆服三年。三年心丧毕,相诀而去。」
⑤常超:僧名,其师名中礼。
终孝章第十二
父母之丧亦哀,缞绖①则非其所宜。以僧,服大布可也。凡处,必与俗之子异位;过
敛,则以时往其家;送葬,或扶或导。三年必心丧,静居,修我法,赞父母之冥。过丧期
,唯父母忌日,孟秋之既望,必营斋,讲诵如兰盆法,②是可谓孝之终也。
昔者天竺之古皇先生③,居父之丧,则肃容立其丧之前,如以心丧,而略其哭踊也,
大圣人也夫。及其送之,或舁或导。大圣人也夫。目犍连④丧母,哭之恸,致馈于鬼神。
目犍连,亦圣人也,尚不能泯情。吾徒其欲无情耶?故佛子在父母之丧,哀慕可如目犍连
也,心丧可酌大圣人也。居师之丧,必如丧其父母。而十师之丧期,则有隆杀也。唯禀法
、得戒之师,心丧三年可也。
法云⑤在父母之忧,哀慕殊胜,饮食不入口果日。法云,占之高僧也。慧约⑥殆至人
乎?其父母垂死,与诀,皆号泣,若不能自存。然丧制哭泣,虽我教略之,盖欲其泯爱恶
,而趋清净也。苟爱恶未忘,游心于物,临丧而弗哀,亦人之安忍也。故泥亘⑦之时,其
众抚膺大叫,而血现若波罗奢华⑧,盖其不忍也。律宗曰:「不展哀苦者,亦道俗之同耻
也。」吾徒临丧,可不哀乎?
【注释】
①缞绖:缞是古时的丧服,用粗麻布缝成,披于胸前。绖是古代丧服中的麻带。绞绖
指正规的丧服。
②每年七月十五日(即孟秋的望日),汉语系佛教地区要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仪式,
这一仪式叫盂兰盆会。据《佛说盂兰盆经》所言,目连以天眼看见他的亡母生饿鬼道受苦
,得不到救拔,因而去告诉佛陀。佛陀为他说救济之法,即在七月十五日为七世父母及现
在父母在厄难中者,集百味饭食置于盂兰盆中,供养十方众僧。这样,七世父母即得离饿
鬼之苦,生于人天中,享受福乐。后世佛弟子常于此日广设供果,以度地狱鬼亲。盂兰盆
是佛教术语,意思是解救倒悬之苦。
③天竺:古印度。古皇先生,此处应指释迦牟尼佛,因原为皇子,其父为净饭王,故
称为“古皇先生”。
④目犍连:或作大目犍连,简称目连,佛陀十大弟子之一,被尊为“神通第一”。目
连哭母事,见《盂兰盆经》。
⑤法云:(公元四六七——五二九年),南朝齐、梁间僧人。俗姓周,阳羡(今江苏
宜兴)人。七岁出家,十三岁受业,三十岁开讲于建康光宅寺。梁武帝时备受礼遇。曾任
大僧正,又被梁武帝礼为家僧。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著有《成实论义疏
》等。法云居父母之忧事,见《续高僧传》卷五,载(大正五十·页四六四)。
⑥慧约:(公元四五二——五三五年),南北朝僧人。俗姓娄,东阳(今浙江金华)
人。十七岁出家于上虞东山寺,善讲《维摩》、《法华》等经。梁武帝慕其名,于佛浴日
请其授菩萨戒,并尊其为国师。慧约哀悼父母事,见《续高僧传》卷六,载(大正五十·
页四六九)。
⑦泥洹:即涅槃。
⑧波罗奢华:梵语,即赤花树,喻佛涅槃时众弟子血泪迸溅。
【契嵩禅师(1007~1072)】师字仲灵,号潜子,俗姓李,藤州镡津(今广西省藤县
)人。七岁出家,十三岁落发,十四岁受具足戒,十九岁云游四方,遍参知识。常顶戴观
音像,日诵名号十万声。后得法于洞山晓聪禅师。师遍通内外典籍,针对韩愈等儒者之排
佛,著有<原教>、<孝论>等《辅教篇》,以明儒佛一贯之理。著《传法正宗定祖图》、《
传法正宗记》,厘订自迦叶至达磨之道统,倡二十八祖说。仁宗时,呈其著书,仁宗乃诏
令入藏,并赐紫方袍与“明教大师”之号。熙宁五年于杭州灵隐寺示寂,享寿六十六。师
另撰有《嘉祐集》若干卷、《治平集》百余卷,然皆早已佚失,其门人在师示寂后三十余
年,辑〈怀悟禅师原教〉、〈孝论〉等遗文编成《镡津文集》十九卷,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