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南的夜壶现象:为什么不撞南墙不回头?(ZZ)
司马南的夜壶现象:为什么一项明显错误的决策非要执行到山穷水尽时才会停止?
(说明:本标题过长,缩为“为什么不撞南墙不回头?”)
职场老K启示录
原创 职场晋升老K分享 2025年03月22日 21:27山东 4122人
司马南这把夜壶,用的久了,有了很厚的污垢,现在必须一脚踹开了。
于是,全网欢呼,太不正常了。
数年前,就有很多人恨司马夹头恨得牙痒痒,但那时这个夜壶正闪闪发光,弃之可惜。
但司马夹头却活得如此滋润,如此精彩,混得如此风声水起,如雷贯耳,就是这么一砣恶心的屎,竟然横行江湖几十年。
是谁给这砣屎喂食的仙丹,是谁?
正是夹头的胡言乱语,导致了社会人群的严重分裂。
这把夜壶再不丢去,就会满屋尿骚味,就是满汉全席都摆上,人们也不会吃的香甜。
但是,如果一个民族在一场狂欢的盛宴中不去思考,不去忏悔,这顿盛宴就算白吃了,这场狂欢,也仅仅只是一场无聊的狂欢。
有个现象值得大家思考:为什么一项明显错误的决策非要执行到山穷水尽时才会停止?
在社会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一项决策,从一开始大多数人都能看出不对劲,却依然被坚定不移地推行,直到企业病入膏肓,才匆忙补救。
那些正直的敢说原因的人,在通往领导岗位的道路上却步履维艰。
为什么?
明朝末年,崇祯皇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在军事决策上,他急于求成,频繁更换将领,不顾实际情况强令出兵。比如在松锦之战中,崇祯皇帝不考虑前线明军兵力、粮草以及战场形势等因素,一味催促洪承畴速战速决。洪承畴虽深知稳妥作战的重要性,但皇命难违,最终导致明军大败,精锐尽失。
在国企里,领导为了凸显自己在任期间的“作为”,往往会在未充分调研、论证的情况下拍板决策。
而一旦决策下达,下级即便看出问题,也因层级制度和对领导权威的敬畏,不敢轻易提出反对意见,只能硬着头皮执行,最终将企业拖入困境。
有些项目在立项时,就存在明显的市场调研不足、技术可行性存疑等问题。然而,由于项目背后涉及到一些利益关系,即便有很多人指出问题,也会被各种理由压制。
负责项目的领导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扩张任务,同时也想在自己任期内做出成绩,往往力排众议,推进项目。
随着项目推进,问题就会逐渐暴露,产品滞销,资金链断裂,企业陷入生死关头。
决策层是不愿意承认错误的,除非面临上级的追责。
即使停下来,也得先找个替死鬼,找把夜壶,不然就难以向大众交代!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再说说为什么正直的人难以当上领导呢?
北宋的包拯,都知道他为人正直,铁面无私。但他在仕途晋升上并非一帆风顺。他多次弹劾权贵,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这使得他在官场中麻烦不断。
现在呢?
正直的人,坚持原则,不善于迎合上级、搞人际关系。在一些岗位竞聘中,那些擅长溜须拍马、拉帮结派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领导的青睐,得到晋升机会。
这就是环境。
很多人感到迷茫,不知道看风向。
恰恰在这方面,司马夹头给大家做了个很坏的榜样:只要能挣钱,什么偷税漏税,颠倒黑白的事他都能干,并且还活的风生水起。
经历了很多次的风向转变,他都顺风起舞,有时大家看他走的实在是一步死棋,他却往往逢凶化吉。
但这次他转变的太晚了,他司马夹头已经成了一个风向标,不丢弃他就不能安扶众人,就难以树立信心!
用了多年的夜壶,污垢沾染的太厚了,污染环境太严重了,还是丢弃吧。
再说了,我们的夜壶多的很,又不缺他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