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论》中的八个原则性错误8(zhuan)
创建人:littlepuppy
最后修改于 2002-04-02 08:11:43
发信人: bigpen (刀板上的良心), 信区: SIS
标 题: 《资本论》中的八个原则性错误8(zhuan)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 (2001年02月18日12:40:51 星期天) , 转信
《资本论》中的八个原则性错误
黄佶
错误八:在证明超额剩余价值也由工人创造时,使用了错误的计算公式
马克思对“超额剩余价值来自对工人的剥削”的论证如下:
如果一个劳动小时用金量来表示是6便士或1/2先令,一个十二小时工
作日就会生产出6先令的价值。假定在一定的劳动生产力的条件下,在这1
2个劳动小时内制造12件商品;每件商品用掉的生产资料、原料等的价值
是6便士。在这种情况下,每件商品花费1先令,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
值,6便士是加工时新加进的价值。
现在假定有一个资本家使劳动生产力提高一倍,在一个十二小时工作
日中不是生产12件这种商品,而是生产24件。在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变的情
况下,每件商品的价值就会降低到9便士,即6便士是生产资料的价值,3
便士是最后的劳动新加进的价值。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
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黄佶注:请注意这句话:“生产力虽然
提高一倍,一个工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不过这6
先令新价值现在分散在增加了一倍的产品上。因此分摊在每件产品上的不
是这个总价值的1/12,而只是1/24,不是6便士,而是3便士,也就是说,
在生产资料变成产品时,就每件产品来说,现在加到生产资料上的,不象
从前那样是一个劳动小时,而是半个劳动小时。
现在,这个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这个商品所
花费的劳动时间,少于在社会平均条件下生产的大宗同类商品所花费的劳
动时间。每件商品平均花费1先令,或者说,代表2小时社会劳动;在生产
方式发生变化以后,它只花费9便士,或者说,只包含1又1/2个劳动小时
。但是商品的现实价值不是它的个别价值,而是它的社会价值,就是说,
它的现实价值不是用生产者在个别场合生产它所实际花费的劳动时间来计
量,而是用生产它所必需的社会劳动时间来计量。因此,如果采用新方法
的资本家按1先令这个社会价值出售自已的商品,那末他的商品的售价就
超出它的个别价值3便士,这样,他就实现了3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
但是另一方面,对他来说,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现在表现为24件商品
,而不是过去的12件商品。因此要卖掉一个工作日的产品,他就需要有加
倍的销路或大一倍的市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的商品只有降低
价格,才能获得较大的市场。因此资本家要高于商品的个别价值但又低于
它的社会价值来出售商品,例如一件商品卖10便士,这样,他从每件商品
上仍然嫌得1便士的超额剩余价值。
对于资本家来说,剩余价值总会这样提高,不管他的商品是不是属于
必要生活资料的范围,是不是参加劳动力的一般价值的决定。因此,即使
撇开后面这种情况,每个资本家都抱有提高劳动生产力来使商品便宜的动
机。
然而,甚至在这种场合,剩余价值生产的增加也是靠必要劳动时间的
缩短和剩余劳动的相应延长。
假定必要劳动时间是10小时,或者说,劳动力的日价值是5先令,剩
余劳动是2小时,因而每日生产的剩余价值是1先令。但我们的资本家现在
是生产24件商品,每件卖10便士,或者说,一共卖20先令。因为生产资料
的价值等于12先令,所以14又2/5件商品只是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十二
小时工作日表现为其余的9又3/5件商品。因为劳动力的价格=5先令,所
以6件产品表现必要劳动时间,3又3/5件产品表现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和
剩余劳动之比在社会平均条件下是5:1,而现在是5:3。
(黄佶注:对应“3又3/5件产品”的价值是36便士,即3先令。由于
“3又3/5件产品”表现的是剩余劳动,所以,现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
3先令,这个数值显然是用产品总价格(!)20先令减去劳动力的日价值5
先令再减去生产资料的价值12先令得到的。但是请注意:现在存在超额剩
余价值,产品总价值不等于产品总价格20先令,因此不能使用这一只适用
于“等价交换”情况的公式计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马克思突然停用先
令,改用分数,大大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其动机也令人困惑。)
用下列方法也可以得到同样结果。一个十二小时工作日的产品价值
是20先令。其中12先令属于只是再现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因此,剩下的8
先令是体现一个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这个货币表现比同类社会平均
劳动的货币表现要多,因为12小时的同类社会平均劳动只表现为6先令。
生产力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的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
它所创造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
(黄佶注:马克思在前面曾经强调:“生产力虽然提高一倍,一个工
作日仍然同从前一样只创造6先令新价值”,这里却说“8先令是体现一个
工作日的价值的货币表现”,意即一个工作日可以创造8先令新价值,显
然前后矛盾)
但是我们的资本家仍然和从前一样,只用5先令支付劳动力的日价值
。因此工人现在要再生产这个价值,用不着象过去那样需要10小时,只要
7又1/2小时就够了。这样,他的剩余劳动就增加了2又1/2小时,他生产的
剩余价值就从1先令增加到3先令。可见,采用改良的生产方式的资本家比
同行业的其余资本家,可以在一个工作日中占有更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
。(《资本论》,I,第352至354页)
由于马克思使用了错误的计算公式,因此对“超额剩余价值来自剥削
工人”的证明不能成立。超额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市场(消费者)对生产者
领先于其它企业,使用先进技术,降低成本和售价,减少消费者支出、提
高了其实际生活水平的酬谢。
(2000-7-29)
注释:
《资本论》,I: 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资本论》第一卷
作者简介:
黄佶,男,1958年生,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工学博士
历任工人、推销员、广告创意和大学教师等职
电子信箱:huangjib@online.sh.cn
住址:上海市白玉新村11号603室(200063)
电话:021-62448864
附:《资本异论》目录
写作说明(代序):为了解开多年的疑团
第一章,商品交换的的根本原因不是“你有我无”,而是为了“节约
劳动”
第二章,仅仅劳动时间一个因素,不能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第三章,商品交换的实际比例取决于对异种劳动的估价和对商品的需
求迫切程度等主观因素
第四章,“资本总公式”不存在矛盾
第五章,商品能够长期而稳定地贵卖。利润可以来自“消费者酬谢”
第六章,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可能是负值
第七章,“物化劳动”能够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第八章,一个企业创造的总价值量与它的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第九章,存在劳动无效的可能性。承担投资风险也是商品生产所必需
的劳动。第三种人类劳动——心力劳动
第十章,资本自身存在生产力。资本的生产力也能够创造价值
第十一章,结束语:左右平衡
《资本异论》全文网址:http://www.topsin.net/z/
中国民间马克思主义自由左派思想站点
两千年目睹之怪现象 http://www.king2000.net
本网站发表的原创性作品的版权属于全人类!任何人均可不经授权而自由地复制、传播!
--
※ 来源:.北大未名站 bbs.pku.edu.cn [FROM: 162.105.49.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