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转载)
[复制链接] 分享:
https://mp.weixin.qq.com/s/qTH_2hfbi6RAFBlbcahHkQ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评点
在我几十年的高考作文阅卷生涯中,这是一篇极少能碰到的考场作文。它的文字的老到和晦涩同在,思维的深刻与稳当俱备。看第一遍,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三学生写的考场作文,然而,细读后你会发现,它的每一句话都围绕着个人的人生理想和家庭社会的期待之间的落差和错位论说,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而本届高考,用这样的方式引证各种名人名言的作文太多了。当然,这样的文字,较易令人看不懂,所以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说明我们的阅卷老师还是能识别作文的好坏的。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一致给出高评。我们认为,把此文打成满分,不仅是给予这篇作文恰如其分的分数,也是展现浙江高三学生的作文水准。然而,要写成这样,需要考生阅读大量书籍,而非背诵几条名人名言就行的。而文字的表达如此学术化,也不是一般高中学生能做到的。当然,其中的晦涩也不希望同学们模仿。(陈建新,浙江大学副教授,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
签名档
如果我是人,摸鱼是不好的事情
但如果我是小猫,摸鱼就很正当
更新:
某教育体系内人士对此文的思辨深度表示赞赏。
什么时候高考语文考察基本的逻辑演绎了,请大伙给我烧叠黄纸
——————
我太菜了。
通篇除了卖弄概念消极修辞,看不出闪光点在哪。把花哨的东西扒了,脱水如下:
立论是批判过分的彻底的反传统(传统的社会和家庭价值与秩序),然后:
1. 虽然我们有反传统的本能,但是反得太过就是坏的;不遵守秩序,即便有计划,也是不够可靠的;
2. 我们都来自于传统的社会和家庭,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经验阅历去支撑抛弃传统后的社会生活;
3. 我们的生活目标本来就是在和传统社会和家庭中形成的;
4. 不能为批判而批判,批判要有内容有价值;
5. 没有体验就没有发言权,没亲身经历过就别bb;
最后总结发言,步子太大容易扯着淡,不要太激进。
扒皮之后这种稀烂的论证,还真tm有点典型高中语文的风格。
ZOEA (蟹)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https://mp.weixin.qq.com/s/qTH_2hfbi6RAFBlbcahHkQ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
签名档
Like the blind who envy those who see.
嚆矢
滥觞
达达主义
肯綮
孜孜矻矻
祓魅
赋魅
洵
媚俗
场域
分野
玉墀
婞直
ZOEA (蟹)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https://mp.weixin.qq.com/s/qTH_2hfbi6RAFBlbcahHkQ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
签名档
欢迎来新太阳二楼沙发处自习!
https://bbs.pku.edu.cn/v2/collection-read.php?path=groups%2FGROUP_0%2FPersonalCorpus%2FH%2Fhanxv%2FD7DF9A243%2FDC4102067%2FA7DC111F9
倒也不必对高三学生要求那么高了,虽然这篇作文八成是套作。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学生喜欢给个50左右的分差不多了,一方面引导他的爱好,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不是什么终南捷径
按照经验,如果一篇社科的文章进入到多领域高强度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地步,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教旨主义翻译外文过来的,一种拾著名法学家廖先森的牙慧
ZOEA (蟹)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https://mp.weixin.qq.com/s/qTH_2hfbi6RAFBlbcahHkQ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
签名档
I'll answer for my sins, will you for yours?
不是你不觉得即便扒皮之后剩下的那种不落地的逻辑和论证很欠打么……
我当年就是在语文课上把教了一辈子书的老先生问这事儿问得下不来台……
motaguoke (孤帆远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倒也不必对高三学生要求那么高了,虽然这篇作文八成是套作。
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学生喜欢给个50左右的分差不多了,一方面引导他的爱好,另一方面也表明这不是什么终南捷径
按照经验,如果一篇社科的文章进入到多领域高强度名词解释简答题的地步,那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原教旨主义翻译外文过来的,一种拾著名法学家廖先森的牙慧
签名档
It just doesn't worth it, it doesn't.
啊这个50%的点确实是的,系统性的不教逻辑不教论证。都是“实用主义”的先选好结论再编论证过程,靠堆砌车轱辘话和空中楼阁来填充字数。于是ends up 论证无所谓,结果最重要。在这个设定下,最后议论文打分也只能比拼遣词造句了。
motaguoke (孤帆远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觉得吧……高中生作文(指一小时内命题构思+不大段修正)能有简单的逻辑就已经超过50%的玩家了……
给个大众分鼓励一下吧(毕竟高考选择这种装x也是很有风险的
其实我也被骂过……语文老师当时骂我不说人话= =
签名档
All you see, is how you want it to be.
一个“洵”字,尤其突兀。
hanxv (氷空の花束)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嚆矢
滥觞
达达主义
……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
有人指出,评语中“没有多余的废话”是病句...
ZOEA (蟹)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 以下文字转载自 ZheJiang 讨论区 】
【 原文由 ZOEA 所发表 】
https://mp.weixin.qq.com/s/qTH_2hfbi6RAFBlbcahHkQ
……
签名档
└───┬──┐└──┬───┐└─┐└┼┌─┘
└───┘─∩┘└──┘─∩─┘┌─┘┌─┘─┐
┌───┼──┐┌──┼───┐┌─┘┌───┐
│ │ ││ │ │ ││ │
└───┼─⊙┘└──┼─⊙─┘ │├───│
└───┘──┘└──└───┘└─┘└───┘
>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在我看来,只有最后一句,还算说了人话。
ZOEA (蟹)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https://mp.weixin.qq.com/s/qTH_2hfbi6RAFBlbcahHkQ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
评价者与被评者同一风格?
lea (无爱即无忧)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有人指出,评语中“没有多余的废话”是病句...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
相声《妙语惊人》(马季、郭全宝)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7411e771
euio (耳目一心)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在我看来,只有最后一句,还算说了人话。
签名档
须知人之所以生,要以自食其力为本根,以协同尚义为荣卫。
所贡献于群众者不啬,斯群众之报施我者必丰。藉势倚权,常与祸构,不可为也。
故求其可恃莫如学,势可踣也,学不得而閟也。
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
诸生方盛年,志高而气锐,将欲厚其积储以大效于世耶?抑将浅尝自放以侪于俗耶?
是不可不审所处矣。诸生勉乎哉!
或许是因为
树扎根于大地,
生枝向天空?
beingGerald (知不道)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说实话,我没弄懂为什么要“生活在树上”。而且,既然生活在树上,热爱树就好了,怎么还去热爱大地……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