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马跨银河杯】读《路边野餐》有感 - 北大学生科幻协会(SFAPU)版 - 北大未名BBS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飞马跨银河杯】读《路边野餐》有感

[复制链接]
楼主

accoenzymea [离线]

accoenzymea

0.2新手上路

发帖数:2 原创分:0
<ASCIIArt> 1楼

【剧透预警】

近日获得巨大好评的《原子之心》在2022年了发布正式预告片,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都被这种冷战背景下充满未来主义想象和社会主义(刻板)印象的独特风格所吸引,接触到被称为“原子朋克”的科幻流派。而斯特鲁伽茨基兄弟发表于70年代的《路边野餐》,据说是原子朋克的开山之作。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此书,才发现书中没有什么核战阴云和军备竞赛,也没有裱花蛋糕式建筑和OGAS网络;比起对先进科技的图鉴式描写,这本书更倾向于旁观小人物在未知的自然面前挣扎求生。

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里皮亚季式的虚构小镇,外星人造访这里后留下了大量人类的知识无法理解的造物,因此成为了探险家和走私客的乐园。雷德里克就是许多以寻找外星物品为生的“潜行者”之一,他一次次地冒着生命危险探索造访区,挖出各种外星电池和永动环,同时目睹其他潜行者被造访区吞噬。外星造访彻底改变了——或者说毁灭了——雷德里克的人生,他在未知的力量面前是如此渺小,所能做的只有诅咒这片可恶的土地、诅咒不知为何来地球的外星人。令我比较满意的是,雷德里克身上并没有出现出现某些科幻小说的善恶二元化的问题,相反他是社会边缘中再普通不过的苟活者,他讲义气却又狡诈、果敢却又麻木,既能不顾一切救出臭名昭著的老潜行者,也能背信弃义来实现目的。这种矛盾的又合乎逻辑的人物个性在终局得到最好的体现,当他即将得偿所愿时,长久以来的恐惧、憎恨、愧疚、希望、绝望等种种情感却在此刻全部爆发出来(阿格尼脸.jpg);他极具陀思妥耶夫斯基风格的坦白,则是在明知无力改变一切的情况下对命运的宣战。

作者想要探讨的核心问题,与其说是经典原子朋克中人与技术的关系,更不如说是人与(CoC式)未知自然的关系。工业革命以来,人对自然的渐进认识似乎成为了无需言说的真理;但两次毁灭性的世界大战与核灭世恐惧打散了这种乐观情绪。人不能掌握自己的造物、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世界,甚至连真正认识世界的可能性都是个问题。再加上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社会停滞与去政治化的意识形态,人类无限美好的未来的实现似乎也被推到了无限远的时间后。70年代的苏联科幻就在这种融合了怀疑论和反乌托邦精神的背景下登场。斯特鲁伽茨基兄弟继承了俄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没有如同期西方科幻著作那般以科学家政治家等社会精英为主角,而是关注大历史下小人物的无奈与抗争。书中提出的“路边野餐”理论比较有趣:外星人不会关注人类文明,他们的一个无意之举就能把人类习以为常的世界搞个天翻地覆,就好像外出野餐的人类不会在意自己留下的垃圾给蝼蚁造成多大影响一样;这种悲观的理论可与《三体》中更富侵略性的黑暗森林理论做一个对比。另外就背景设定而言,了解《潜行者》系列或者《地铁2033》系列的朋友应该会感到非常眼熟:对后启示录时代流浪者群体的微观透视、未知力量与人的对抗、存在主义的人文内核、考古捡垃圾同怪东西健身……可以看出,《路边野餐》对后世科幻风格的影响是开创性的,但是与互联网上对于原子朋克的定义好像不太挂钩。本书的推荐语“提前预言切尔诺贝利事件”云云,似乎也名不副实。总的来说,《路边野餐》是一部在70年代视角下极其出色的科幻作品,和冷战下西方阵营的作品风格迥异,有浓厚的苏联文学特色,推荐给感兴趣的朋友们阅读。

2023/3/19 2:00 

 最后修改于2023-03-19 23:22:32
  • 发表于2023-03-19 02:04:17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
标题
建议:≤ 24个字
签名档
发布(Ctrl+回车)

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