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很水,为何科技还能迅速进步
[复制链接] 分享: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很水,为什么科技还能迅速进步?
原创 瞻云 瞻云 2022-12-31 20:00 发表于江苏
那是因为中国是从零开始。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玩个网游,前期升级永远是最容易的,越到后面升级越发的困难。前期遇到的队友大部分都是小白、菜鸟、水货,但到了后期,遇到的大神越来越多,即便不是大牛也是没日没夜不停练级的人。
【虽然中国当前的应试教育,被人诟病很多。】
虽然培养顶级精英不及英美日(目前这个状态也正在改变),但从整体提高大众知识素养,选拔大量优质人才的角度,却是全球最好的教育,甚至没有之一。
关于人才培养,我们可以从自然指数 (科研论文指数)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可以直观地发现,2010年以后,中国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
2018年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的自然指数__荣登榜首,领先美国哈佛大学。
数量多,那自量如何呢?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国总科研能力差美国很多,但中科院表现却很亮眼】。这是不平衡的,但同时也说明了国家的扶持力度。当然也贯彻了国家一向的思路:先富(智)带后富(智)。
中国科协:截止2016年底全国科技工作者或超1亿人
看到这里,是不是不用分析都有一种水漫金山的感觉?
但科技工作者并不都等于科研人员。
看个历史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人力资源的高增长,其实和中国的教育普及,经济飞速增长都是在差不多的时间段出现的。【只不过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延后性,在2012年以后形成了大爆发】。
我们可以看出,和中国的经济以及整体国力一样,科学研究也进行了大跨越。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虚话。
越是了解直观的了解了中国科技的巨大进步,可能对中国科研工作者“比较水”的情况,就更加的不理解了。
但实际这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必然的。
首先,我们从发展的过程来看。
教育产出至少都得十多年的时间,从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到经济大爆发,国家恰好经历了十多年的沉淀。
但高考中断11年,教育疲废,无论整体的教育水平还有录取人才的学识能力,和现在都是完全不能比的。再加上当初的中国高校教育水平,科技整体水平,都大大影响了那一批研究人员的能力。而且那个时候的国家光脚板不怕穿鞋的,哪怕有一点科研能力的人就可以赶赴牵线。你不行也得行,你搞不出来的东西也得搞出来。在学校学不到的实践去学习,【实践学习不到的,哪怕买美国俄罗斯的报废产品,也要拆开了来学习。】
2000年左右的科研人员,他们的能力可能比现在随便一个博士生都水,但他们大部分人所做的贡献,没有几个当下的博士生能比。
万丈高楼平地起,下面的地基永远是最重要的。
在大量研究人员前赴后继的提升技术,然后反哺教育,才有了一个良性循环。但中国要大发展,所设计的领域空白太多,需要的人才也是空前规模的。而且很多基础性的东西,也并不需要极其高端的研究人才。
在打了三十年的基础,中国终于迎来尖端科技领域的爆发。
但那些基础不行,水过的研究人员依旧还在。有些人通过不停地学习,已经成了行业领军人物。也有的人学习能力不足,或许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停滞不前,也就在科研人员的最底层。有的人工作和科技的尖端领域已经相差了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工作看起来很水吧?但只要他们做好了本职的工作,没有人有资格去说他们水。
对于我们这个超级大国来说,国家需要大量基础科研工作者。很多基础科研工作者在需要的必要技术前提下,工作其实已经和普通工作者差别不大。大部分的人接触到的科研工作者,其实就是这一批人。真正高端的人才,往往根根接触不到。这也是可能造成给人水的假象。
当然,【除了假象以外,其实也存在水的真相】。
其实相比于美国,中国的整体科研水平,和教育硬件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发展太快,也出现了许多混乱、急需要整顿改革的地方。
【教育体制、学术氛围、科研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出现学术造假、学术抄袭,还有就是追求产出方面急功近利】,甚至很长的一段时间,国外都不承认中国的硕士学历。
虽然中国科研经费力度加大,也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实际投入和产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在进行体质改革、学术整顿之后,相信中国的科技水平还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整体水平提升之后,赶超美国__只是时间的问题。
除了大环境下刚性的东西,其实对于科研工作者个人而言,很多人往往也有“不得不水”的理由。
人力资源、科研人员储备量极大,应届生前赴后继的毕业,科研人员数量空前加大。能够从事尖端技术,或者前沿科技的科研人员终究是少数。【绝大部分都只能做基础性的科研工作,甚至连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竞争压力也是极大。】
博士生刷试管、当苦工比比皆是,能参加一个好的科研项目,都得是阿弥陀佛了。
本身就狼多肉少,国家教育体制还在不停的量化输出。
不得不说,哪怕是科研工作者,也是金字塔式的。任何领域,只要在最底层,大环境都是“水”的。可以说,那些“水”的人,正是强大的竞争淘汰机制下的牺牲品。很多博士生怀着崇高的理想,拼命的学习,对未来拥有美好的愿景。但真的工作之后,却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只能找到“水”的研究性工作,或者“水”的环境之下工作。
他们也只是人,很多人除了学历到博士之外,其实只是普通人。有着生活、工作、家人、老婆、孩子的各种各样的压力,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他们很水吧,但奉献了青春,繁荣了高等教育事业,让更多尖端的大牛脱颖而出。
虽然他们很多人,只是从事着没有技术含量的重复往复的工作,但中国的科技进步,也有他们的一份。
◀ END ▶
签名档
摸黑踩的就踩吧,反正等天亮了在雪地上留下的都是黑脚印……
通常不想刷瓶子,懒得配溶液,觉得做实验累,希望设备最好按个钮就能出样本或Data,PPT背景绚烂缤纷的,毕业多半是水水的~
但抓到林子的兔子毕竟有另外一种方式:烧光森子,自然有兔子,并且不光只有兔子~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选择烧林子的多半认为自己很聪明,但他们逃出经验主义陷阱的几率不大~这很遗憾~
euio (耳目一心)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很水,为什么科技还能迅速进步?
原创 瞻云 瞻云 2022-12-31 20:00 发表于江苏
那是因为中国是从零开始。
……
用一句古语来说就是
涸泽而渔、焚林而狩。
GenCross (GenCross)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通常不想刷瓶子,懒得配溶液,觉得做实验累,希望设备最好按个钮就能出样本或Data,PPT背景绚烂缤纷的,毕业多半是水水的~
但抓到林子的兔子毕竟有另外一种方式:烧光森子,自然有兔子,并且不光只有兔子~当然也可能什么都没有~
选择烧林子的多半认为自己很聪明,但他们逃出经验主义陷阱的几率不大~这很遗憾~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
>【而且很多基础性的东西,也并不需要极其高端的研究人才。】
>【绝大部分都只能做基础性的科研工作,甚至连基础性的研究工作竞争压力也是极大。】
原作者是不是对“基础性的科研工作”有什么误解?
中国科技之根本问题,正在于“基础性的科研工作”极其不足,所以才导致“基础性研究”上几无斩获,原始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寥寥无几啊。
不然我们现在也不会到处被卡脖子啊。
所有尖端技术的问题,其解决方案都藏在基础科学里。Elon Musk为什么能在技术上取得那么大的突破?就是因为对“第一性原理”的执着追求。
“第一性原理”是物理性的;
euio在此提出“第0性原理”:
“第0性原理”是逻辑性的。
贵站之技术问题、贵校之技术问题、贵国之技术问题,从表面看,都是“技不如人”,从内在看,其实是“理不如人”,到底层看,归根是“律不如人”。
解决“理不如人”,需要对“第一性原理”的尊重;
解决“律不如人”,需要对“第0性原理”的尊重。
然后,才有可能解决“技不如人”的问题(也就是“卡脖子”问题)。
euio (耳目一心)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很水,为什么科技还能迅速进步?
原创 瞻云 瞻云 2022-12-31 20:00 发表于江苏
那是因为中国是从零开始。
……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
虽然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能没太多实际用途,但前沿的东西本身就是探索,没人能预测哪个有用没用,能不能用,对人社会贡献多大有一定偶然性。
科技的进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原因,也有借鉴学习的部分,这几十年,其实咱们大部分都在用现成的,当然快了,说到自主研发,只能说才起步,根本算不上迅速进步。
euio (耳目一心)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中国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很水,为什么科技还能迅速进步?
原创 瞻云 瞻云 2022-12-31 20:00 发表于江苏
那是因为中国是从零开始。
……
>说大部分有点过火,说大部分没有创新,还可以,
做研究的,没有创新就是水啊
jiangcr (铺路石)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说大部分有点过火,说大部分没有创新,还可以,中国科研能力的迅速提升不是靠复制,吃人家嚼过的是没有味道的。科学技术进步主要靠创新!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
>但前沿的东西本身就是探索,没人能预测哪个有用没用,能不能用,对人社会贡献多大有一定偶然性。
就是因为古希腊人不追求实用性,所以欧几里待才鼓捣出来《几何原本》,一千多年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就是对《几何原本》的致敬:完全采用了公理化的描述体系。
如果说《几何原本》只是精神操练的话,那《数学原理》就截然不同了:多少科技都植根于斯。
lyyps (图图)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虽然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能没太多实际用途,但前沿的东西本身就是探索,没人能预测哪个有用没用,能不能用,对人社会贡献多大有一定偶然性。
科技的进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原因,也有借鉴学习的部分,这几十年,其实咱们大部分都在用现成的,当然快了,说到自主研发,只能说才起步,根本算不上迅速进步。
签名档
摸黑踩的就踩吧,反正等天亮了在雪地上留下的都是黑脚印……
>这几十年,其实咱们大部分都在用现成的,当然快了,说到自主研发,只能说才起步,根本算不上迅速进步。
先仿造再创造,这也是德国和日本走过的路,“德国制造”和“日本制造”都曾经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
问题是,对于伪劣产品要有羞耻心,不然,如果有一个特别阶层可以完全不受伪劣产品的影响,而广大普通消费者为之买单,那就永远不会有改变。
美国的食品安全在1890年代是怎么扭转的?是因为总统吃的香肠也是从市场上买的,看到其恶劣生产环境的报道总统一口吐了出来……
lyyps (图图)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虽然大部分人的工作可能没太多实际用途,但前沿的东西本身就是探索,没人能预测哪个有用没用,能不能用,对人社会贡献多大有一定偶然性。
科技的进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和社会稳定方面的原因,也有借鉴学习的部分,这几十年,其实咱们大部分都在用现成的,当然快了,说到自主研发,只能说才起步,根本算不上迅速进步。
签名档
昔新旧,今左右;往北大,来清华。孑民言,月涵行。德日继,欧美承。
>梅贻琦曾说过,他对政治无深研究,但对于办大学,他认为:
>“应追随蔡孑民(元培)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日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此昔日北大之所以为北大,而将来清华之为清华,正应于此注意也。”
是言之经典,当不亚于“大楼大师说”,然知者不多,故亦移作签名档。
(我知道贵校有人对蔡校长不感冒,它们想踩就踩)(此处用“它们”,表万物一体之意,以免性别歧视之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