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与共识,争论中无形边界
[复制链接] 分享:公共领域讨论(相对专业领域而言),常识是硬性边界,共识是软约束。这里讨论这两个问题,是因为他对讨论的认知而言,有着基础性意义。
常识是指人的客观认知,准确的定义是:人们普遍认为正确或合理的知识、观点或行为准则。这些知识往往是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和社会文化背景形成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就能被理解和接受。
常识有几个基本属性,
普遍接受: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环境中被广泛认可。
显而易见:通常直观且易于理解。
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有用并能够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共识是指人主观妥协一致,准确的定义是:一个群体或社群中就某个问题达成的一致意见或看法。共识通常是通过讨论、协商或投票等方式达成的,它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共识的特点在于它需要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和支持。
共识有几个基本属性:
集体同意:共识是基于集体讨论和协商的结果。
可能随时间变化:随着新信息的出现或环境的变化,原有的共识可能会发生变化。
不一定是普遍真理:共识可能是暂时的或特定于某个群体的。
常识在说者一方,主要用于替代繁琐的事实陈述和论证,尽管多数情况下,论题是由个人的念头、困惑、新知喜悦等方式产生的,所以论题一开始的形态是不固定的,话随兴起,但在讨论的过程中要突破人们的日常认知,就需要基于既有的常识,直接违背常识的观念往往不被人接受。
常识在听的一方,主要帮助其直接判断论题能否接受,尽管这并不准确,但在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要说服听着接受说者有违常识的论述,需要更详尽更准确的论证。
共识是一种软约束,尽管是有集体同意的背书,但是他依然是主观的可变的,相对常识而言共识更容易突破,但是在争论的过程中争取自己的论点成为共识反而更难,我们假定每个人都有自己认知域,基本上每个人的观念是自洽的,这个自洽不是逻辑自洽,而是观念系统自洽,如果硬插入一个和其认知不协调的一个认知,是会遭到极端的排斥。
这是不是说我鼓励大家安守现状,在常识和共识范围内谨言慎行呢?恰恰相反,我鼓励大家大胆假设,说出自己的看法,但谨慎求证,不论是自我求证,还是向他人求证。
网络讨论,往往不能长篇大论,如何用简短精确的语言和逻辑,表达自己的论述,也是一门学问。
签名档
╭╯.★*★.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