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渊源 - 道释儒/智慧之花(Wisdom)版 - 北大未名BBS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渊源

[复制链接]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78 原创分:1
<ASCIIArt> 1楼


现代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和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西方哲学,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多的集中于儒家思想。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就不存在哲学?中国人学习西方哲学,其实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因为西方的哲学著作都是通过文字翻译,呈现在作者面前的,翻译成中文的词语意境,是否已英文词语的意境相符呢?西方人阅读哲学书籍,是否像我们一样感觉生涩难懂呢?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的,我们在对西方哲学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时候,始终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如何以东方的思维模式去消化西方哲学,是现代哲学研究面临的难题。


哲学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处理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类的逻辑思维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之中完成,而行为却作用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这另个世界并不相同,但人们却总是将他们混为一谈,分不清彼此。逻辑思维的世界与行为作用的世界相互脱节,从而使人们不断的遭受挫折,承受失败的痛苦。为了避免失败,人们开始反思,不断纠正自己大脑认知世界中对外界真实世界的偏见。这个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思考的过程。西方哲学的特点,在于人们将哲学思考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并形成了现在的哲学著作。

只是记录思考的结果,而不记录思考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最大特点,中国的各种古籍文献只表达了某种观点,却根本无法体现哲学思考的存在。但是,没有体现并不代表不存在,哲学思考的作用在于:纠正人们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对真实世界的偏见,使自己能够正确的认识外界真实的世界。中国的古代兵书,其实就是哲学思考的结果,只不过兵书所记载的只是人们人们思考的结果,而不是过程。当敌人还在依靠占卜做出战争决策的时候,中国将领就已经懂得分析运用真实世界运行变化的规律进行决策,从而在战争中占得先机。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无法体现哲学思考的过程,但文化的形成却是哲学思考的结果。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记载了人们思考的结果,而没有记载思考的过程,所以在文化传承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断层,渔民为自己的子孙储备的丰富的食物,但子孙们将这些食物耗尽的时候,却不知道如何去捕鱼。由于人们不知道先哲是如何思考和如何得出结论的,所以就只能按部就班,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所在。因为思想出现了断层,人们不知道如何去思考,所以才会去“崇古”。


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不应该只是古人的观点,而是研究先哲们的思考过程,他们是如何思考才得到这些结论的,相比结论,他们的思考过程才是珍贵的财富。最近流行的国学风,孩子们念《弟子规》,就算是孩子们能够倒背如流,他们知道这些道理背后蕴含着什么含义吗?先哲是从什么角度思考并得出这些结论的,孩子恐怕并不知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中国文化不在重蹈覆辙,就需要吸收西方哲学研究的特点,重视思考的过程,而不是思考的结果。


将思考的方法和过程传播,犹如在人们的心中种下了一粒种子, 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逐渐成为了参天大树。将思考的结果传播,犹如给人们分发食粮,人们会感谢你,并将你视为圣人,成为众人仰慕的明星,但这确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人们不会思考,只是在等待圣人的指点。当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时候,中国文明却还在原地踏步,并逐渐落后于时代,原因在于:西方世界思考方法的传播,人们学会了思考,每个人都在积极的探索世界,而中国的人们却还在等待“圣人”的指点,结果圣人的“指点”没有来,最后等来的却是飞机和炮弹。所以,中国文化的发展,不要再重蹈覆辙!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07 21:08:08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78 原创分:1
<ASCIIArt> 2楼

我的思考1:

  多说几句,西方的智慧,在语言表述上,遵循罗格斯中心主义,有严格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中国式的智慧,在语言上的呈现是断悟式的启迪语言,方向是从玄上至形下。


   先说悟断式的特征,比如说某人经过某些思索得出一个论断:天行健。

   这个时候听者一拍脑袋,“喔,是这会事”。


   第一,这个过程对于发现者是个贯通的过程,他看到或者思索到某些东西,得出了一个这样结论,这个结论或许有某些论述,但不是论证,即使是论述,从逻辑角度看也是相当不完全(前提不完全观测描述、方法不完全规则、过程具有跳跃性,下面将会谈这个问题)。

   第二,这个过程极度的依赖双方的经验观察的一致、文化信仰的共通性和思维方式的一致。此种任何一个方面出问题,都无法达到一致的理解;而事实上,完全一致,我个人认为是不可能的,听者和说者之间总有些不一致的地方,由于说者说出的是他的断悟,而前提、语境、呈现均未清晰说明,听者理解的意思总是有些出入,这和汉语言(特别是古汉语)的多意性的语言特性相一致。

   这样造成的结果之一,几乎中国所有的形而上的思想论断,具备的是语录式的特征,我们几乎无法说说者原意就是这样,通常我们说的是说者的大意是这样的,或者是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再说启迪特征,当听者听到“天行健”,或者说者断悟到“天行健”,他同时由此而悟到“君子当自强而不息!”

   这种关系,还是“贯通(天地人三才)”,但是问题是,由“天行健”到“君子当自强而不息”的“贯通”本身,不呈现在语言中,而是在文化信仰和思维习惯中,而且这种“贯通”趋向缥缈,难以言说。这种关系基本上是说:有这样一个道理,通过我们的经验,在相似的文化中,启发了我得到了这样的一个道理。

   这种启迪的特征,使得我们能够抛弃任何条件性的束缚,从一个道理、现象等打开理解另一道理、现象的灵窍,而不论彼此之间是否真的有关系。


   回头从严格的说法来说,中国思想是“悟断”的,即在经验和文化、思维的缥缈中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然后说出了这样一个断语。语言的确是跳跃的、而欠逻辑性的,思想则是和我们的经验、文化、思维相贯通的,虽不能说没有逻辑,但是的确是说不明白其中的逻辑。开玩笑的说,如果你看不懂我写的,那是你慧根不够、悟性不高,可不是我说法没有道理:)在论述的程序上,我们的确没有明确令人满意的程序规则。


   而且中国文化总是先悟断一个总体道理,再由此“发微”到各个层次的道理。如乾坤、阴阳、八卦,五行五色五相配五方,都是这样的。起来源是说者对宇宙人生的感悟,说出来是断悟。


   罗罗嗦嗦说了这么多,一个是谈自己对中国文化研读的一点心得,另一方面针对上面的河图、洛书、五行、易的说法,强调这样的看法:


   中国人提出一个道理,本意决不是在说这个道理如何高明,中国人不太注重pure theory,不为道理而道理(玄学除外);而一个道理在说者本意究竟如何,无法细致的追究;研读中国古文化经典,本意固然要追究(考据,训诂),但是更要注重中国文化整体意境的积累,这是最有效的方法。


   把河图、洛书、八卦、五行放到一块参悟行不行?绝对可以,中国文化上述特性,让可以把任何东西放到一块参悟。但是有两种说法,最好不要说:

  

   不要说“这就是古人的原意”,就是你自己的理解参悟就好,不必戴古人的帽子,对是他们的伟大,他的伟大你的说法也对,自信不足吧;错了可就是你的罪过了:)


   不要说“这个道理如此高明”,如果能够把这些道理“发微”到无形,运用于世间人生万物诸事,你也很高明,成就的是你自己,不是这个道理。如果你不能“发微”,你还这么赞赏“这个道理如此高明”,而且加诸如此这般的解释,那是迷信,害死别人害死你自己。


   这些道理固然可以贯通一切,助你理解和变通和应对;也可以扯谈一切,把你丢进万劫不复的境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之糟,也存乎一心。


   但就五行五色五相配五方来说,可以说本身有着极高的智慧,也有极度的糟粕;回头看看中国历史,这东西浪费的中国人力物力,造成的人间社会动荡和惨剧绝对不比他造成的功德少。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现代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和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西方哲学,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多的集中于儒家思想。难道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就不存在哲学?中国人学习西方哲学,其实是存在一定局限的,因为西方的哲学著作都是通过文字翻译,呈现在作者面前的,翻译成中文的词语意境,是否已英文词语的意境相符呢?西方人阅读哲学书籍,是否像我们一样感觉生涩难懂呢?由于存在文化差异的,我们在对西方哲学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时候,始终存在消化不良的现象。如何以东方的思维模式去消化西方哲学,是现代哲学研究面临的难题。

哲学的作用,是帮助人们处理自己大脑中的认知世界与外界真实世界之间的关系。人类的逻辑思维是在自己大脑的认知世界之中完成,而行为却作用在真实的世界之中,这另个世界并不相同,但人们却总是将他们混为一谈,分不清彼此。逻辑思维的世界与行为作用的世界相互脱节,从而使人们不断的遭受挫折,承受失败的痛苦。为了避免失败,人们开始反思,不断纠正自己大脑认知世界中对外界真实世界的偏见。这个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哲学思考的过程。西方哲学的特点,在于人们将哲学思考的过程记录了下来,并形成了现在的哲学著作。

只是记录思考的结果,而不记录思考的过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的最大特点,中国的各种古籍文献只表达了某种观点,却根本无法体现哲学思考的存在。但是,没有体现并不代表不存在,哲学思考的作用在于:纠正人们大脑的认知世界中对真实世界的偏见,使自己能……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07 21:17:55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78 原创分:1
<ASCIIArt> 3楼

我的思考2:


我们先把话题偏开一些。 你的理解经典上麻烦的地方我也知道,语录式的记录总是一个断言,往往并没有指明论断适用的条件,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最大的缺陷之一。 


     因此在把握传统经典的时候,对于没有明确提出来的东西,需要细致的推敲。这也是经典难读和解读各有不同的原因,如果是读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集,虽然也是不完整的讲稿,但是很少有人争论他到底说了什么,因为表述逻辑还是清楚和相对完整的。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我们不得不先去讨论究竟讲得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运用。


    从我们现在的知识观念来看,一个论断或者判断的正确与否在于多大程度上精确的限定了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但是我们的古人没有说明论断的条件和范围是不是就表示他们不知道有条件和范围,说得就是错的呢?


    也不是这样。这是一个民族性的思考方式问题,也许在古人看来,这些都是不言自明的。但是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读经典的时候,要明确什么条件下,古人的论断是适用的,什么条件下是不适用的。这也是我解读经典采用分析的方法而不是阐释方法的原因。


    我们回到“言必信”这个问题上来。君子不只是修言,也修身。所以在讲言必信的时候,这个对象说得就是君子“言必信”,因为在孔子看来“言必信”正是君子和小人区分的一个标准,小人是没有言可以信的。既然是君子之行,那也必然的是遵循“义”的原则了,也就是说,君子不会做出不遵守“仁义”原则的言论、承诺和行为。


    也就是说,在论语中仁义信是个同有同无的问题。谈言必信,不是说所有人,说得就是君子;说不义之人说的就是小人,没有言必信的问题。


    在孔子和儒家思想中“君子和小人”是互斥的又是完全能够分划所有人。这就是儒家的德性主观两分的问题了。实际上,君子和小人不能真的划分人群,有些人有些时候有信有些时候无信、有些时候有义有些时候没有;仁义信并不一定是同有同无,很多人既非君子但也不是完全的小人。这个问题是孔子的思想不能解决的。但是在他们的观念“君子小人”完全清楚两分对立的认识下,他们的看法还是适用的。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的思考1:

多说几句,西方的智慧,在语言表述上,遵循罗格斯中心主义,有严格的分析和综合方法,中国式的智慧,在语言上的呈现是断悟式的启迪语言,方向是从玄上至形下。

先说悟断式的特征,比如说某人经过某些思索得出一个论断:天行健。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07 21:34:31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78 原创分:1
<ASCIIArt> 4楼

我的思考3:


我认为儒家思想近代落后于西方,是事实;但是以前领先世界两千年也是事实;不能两者互相否定。


何况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现在依然继承了;发扬传统文化依然是我们的命题。


方法可以学西方的,但是文化核心信念依然是我们自己的。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的思考2:

我们先把话题偏开一些。 你的理解经典上麻烦的地方我也知道,语录式的记录总是一个断言,往往并没有指明论断适用的条件,这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最大的缺陷之一。 

因此在把握传统经典的时候,对于没有明确提出来的东西,需要细致的推敲。这也是经典难读和解读各有不同的原因,如果是读亚里斯多德的工具论集,虽然也是不完整的讲稿,但是很少有人争论他到底说了什么,因为表述逻辑还是清楚和相对完整的。对于中国传统经典我们不得不先去讨论究竟讲得是什么意思,然后才能运用。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3-07 21:48:47
  • 发表于2024-03-07 21:39:42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
标题
建议:≤ 24个字
签名档
发布(Ctrl+回车)

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