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如何读历史:千年之眼洞察的智慧 - 道释儒/智慧之花(Wisdom)版 - 北大未名BBS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古人如何读历史:千年之眼洞察的智慧

[复制链接]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0 原创分:1
<ASCIIArt> 1楼

素材出自《千百年眼》,而后者又出自明代一个叫张燧的读书人。相比明代的其他史论家,张燧的名声并不是很大。不过,他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他家哥几个除了他,大家都去做生意赚钱,唯有他对买卖营生毫不理会,只喜欢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览。

为此,他还专门养了个伴读书童,经常跟着他,读到有意思的地方便让书童记下来。时间久了,材料越来越多,而他的眼光也越来越独到,往往有超越前人的观点。

《千百年眼》便是这么一部史论笔记。在书里,他以一副"火眼金睛",纵横上下千年历史长廊,指摘史实、点评人物,发千年之隐情、谈人生之感悟,的确可说是开卷有益,有振聋发聩之效。

比如道家学派的开创者、《逍遥游》的作者庄周,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疏放通达的代表人物,但却被张燧看出了他的儿女情长处;而张燧更是以一个小小的例子,指出号称有宋一代最仁厚的皇帝宋仁宗也有不那么仁厚的地方;他指出被当成千古高士崇拜的许由,之所以不接受尧帝的禅让,是因为没什么好处;而苏东坡好道术学长生,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垒块,发泄官场失意的郁闷;他还发现阮籍这家伙不像大家认为的那么清高;而王羲之除了会写字,还有经纶世务的另一面;而晋文公牛就牛在能忍;晁错错就错在心急……等等。

可想而知,《千百年眼》问世之后,对一味读死书或者不读书的俗生腐儒们的冲击。当然,他的这些观点也足以引起饱学之士的共鸣。因此,《千百年眼》流传在文人士大夫之手,学术大家王夫之、阮元等人对之都非常欣赏。而正是因为他的观点够新颖,够大胆,因此,刚进入清朝,这本书便被列为禁书。不过有意思的是,康熙帝却把它放在床头,时时把玩,这正足以说明《千百年眼》的魅力。

《千百年眼》内容驳杂,天文地理人事政治经济学术无所不包,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未免有些驳杂;又作者对诸多史实一笔带过,直接展开议论;这都会给读者在阅读上带来一定的困难。本书精选原书的近两百个条目,分辩疑、解惑、洞烛、争议、常识、论道、指点七章,论述史实,旁引侧注,发挥张燧本意,尽求通达明了,读后必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行;一册在手,张燧的高见一览无遗,数千年往事也一览无遗矣。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3-09 19:33:57
  • 发表于2024-03-09 18:22:02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0 原创分:1
<ASCIIArt> 2楼


《千百年眼》在明代是一部新颖奇特的书,曾盛传一时。它是一部质疑五千历史文化的一部旷世奇书,具有高人逸士的风范,特立独行的视角,读后必有启悟。康熙将此书列为头禁书,自己却终生秉烛攻读不辍。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 教、科技,还有许多为正史所不载的逸闻轶事。记述具体,议论新奇。正如书名所示,作者想要看透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例如,萧何为刘邦营建长安宫室,因规模壮丽,引致刘邦的责难:“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只得以“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作答。而《千百年眼》卷四“萧何治未央宫有深意”条分析说,“高帝之都关中,意犹豫未决,嫌残破故也。何大建宫室,以转其机。”以为萧何是要以都城基建形制宏大的既成事实,促使刘邦坚定定都关中的决心。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汉文帝以讲究节俭著名。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等无所增益。曾经规划在宫中建造一座露台,召工匠预算,大约要花费百金,汉文帝得知后说道,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我居住在先帝营造的宫殿中,已经常常感到惶恐羞愧,为什么还要建造新的台呢?他平时经常穿价格平易的黑色织品,宫中的帏帐不施纹绣,所宠爱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张燧在《千百年眼》卷四“文帝奢俭之异”条写道,作为皇帝,生活消费至于这样的水准,可以说是极其简陋了,但是,汉文帝又有极其奢费的一面,“赐邓通以十数巨万,又以铜山与之,此又何也?”说汉文帝一方面自律甚严,特别注重生活消费的简朴,然而对于所宠爱的近臣邓通,赏赐财物至于万万,竟达十几次之多。据司马迁在《史记·佞幸列传》中记述,邓通出身蜀郡,因极偶然的机会得到宠幸。有精通相术的人预测邓通的未来,说他“当贫饿死”。汉文帝说,“能富通者在我也。何谓贫乎?”于是将蜀郡严道的铜山赐予邓通,特许他可以自己铸钱,发行货币,一时“邓氏钱”传布天下。张燧指出,汉文帝虽然自身简朴,但是挥霍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却毫无慎惜之心。可见,我们回顾历史,在对帝王的个人生活进行道德评点之外,更应当重视政治体制的作用。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史家历来都是予以肯定的。事变的起因是晁错提出削藩之议。晁错以所谓“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作为决策的基点。而《千百年眼》的作者在卷五“七国缓削则不反”条则发表了“亟削则必反,缓削则可以不反”的见解,认为急于削藩则导致反叛,如果从缓处置,则可能不必以战争手段解决问题。他说,吴王濞当时已经垂老,宽之数年,即将去世,则首难无人。晁错不能忍耐等待,“欲急其攻”,仓猝从事,以致“身殒国危,取笑天下”。论者同样站在维护统一的立场上,政策倾向却显然不同。以战略学的眼光分析这种缓而待其变的设想,不能不承认其中内在的合理性。所谓“欲急其攻”,可能确实表现出历史的短见。


汉武帝临终时,确定以少子刘弗陵为继承人,这就是汉昭帝。汉武帝为此逼死其母钩弋夫人。当有人提出疑问时,汉武帝说,往古国家所以变乱,往往是由于主少母壮。女主独居骄蹇,淫乱自恣,没有什么力量可以制约。你们没有听说过吕后事件吗?汉武帝遗命霍光等辅佐少帝。霍光据说性格镇定沉着,为人平和稳重。他在执政期间,继续实行汉武帝临终前推行的重视发展经济、安定社会的政策,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作为行政原则,数年之内,使得各地流民回归,田野益辟,百姓充实,国库也颇有蓄积,又与匈奴恢复了和亲的关系,西汉王朝的统治相对稳定。“昭宣中兴”的政治成功于是得以实现。对于汉武帝的历史评价众说纷纭,但是似乎少有人特别注意到其遗嘱对于身后政治前景的安排。同书卷五“武帝遗命”条写道:“自古帝王遗命多矣,要未有如汉武之奇者。托国于素无名誉之人,期功效于数十年之后,若持左券,此岂寻常尺度所得窥耶?”这也是一种对古代政治战略的评断,虽寥寥数语,论者透彻的历史观察力已经有所显现。


以秦汉史而论,其他如卷四“秦用客之功”条,“黔首之称不自秦始”条,“陈涉秦民之汤、武”条,“汉高祖尊母不尊父”条,卷五“李广无长者风”条,“汉和亲与宋岁币等”条等,也都因目光如炬,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中国古代学术遗产中有许多的精华都凝集在如《千百年眼》这样的笔记札记一类著述之中,可惜这种体裁已经为现在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所不容。尽管有些学术刊物有“读史札记”一类栏目,但是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不少人以为只有长篇巨制才可以展示自己的学术实力。其实在许多时候,小泉之清净,要胜过浑浊的大洼呢。


《千百年眼》在清代成为禁书,列入《全禁书目》。不过《四库全书》收有张燧《稽古堂论古》三卷,实际上是《千百年眼》的摘编本。而《千百年眼》一书在晚清又重新盛行于书界,有多种刊本行世。可见学术的真金是不会被政治力量长久封埋的。


有学者讨论张燧《千百年眼》的价值,认为晚明多史论而少史考,此书专论史部,亦考亦论,“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史著”,堪称晚明史学的杰作。这样的评价是准确的。论者又写道,“此书不见于《千顷堂书目》、《明史艺文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因而,我治明代史学十多年,也没有注意。去年5月底,始在国家图书馆一饱眼福。”“它的发现,可以大大改写明代史学的形象。”其实,此书十五年前已经有标点本出版,印数至于九千(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8月版,贺天新校点),受到历史文献研究者注意,或许在论者“治明代史学”之前,所谓“发现”一语,似乎不妥。论者又指出,“明朝灭亡前夕,张燧为避难,东渡到了日本。”“张燧和朱舜水一样,前半生在中国,后半生寓居日本。”(钱茂伟:《张燧〈千百年眼〉:晚明史学的杰作》,《学术月刊》2001年5期)这确是“一个新发现”,值得治学术史者重视。


《千百年眼》卷六“《阿房宫赋》蹈袭”条说,杜牧《阿房宫赋》有摹仿陆《长城赋》和杨敬之《华山赋》文句的痕迹,于是感叹道:“信矣文章以不蹈袭为难也!”有意思的是,《千百年眼》本身也陷于“蹈袭”的疑案之中。如卷四“秦法弃灰有故”条说,秦法弃灰于道者弃市,其原因在于马性畏灰,尤其惧怕新出之灰,据说马驹遇之辄死。路上之灰,可以致使母马落驹。于是《夏小正》和《月令》都有仲夏之月禁止烧灰的规定。秦法弃灰,原由也在于为了保障马的增殖。不过,古来仲夏月行此禁,秦则可能四时皆禁,因此人们以为秦法苛重。《千百年眼》中的这段话又见于张萱《疑耀》卷三“秦法弃灰”条,除个别文字差异外,全篇内容竟然几乎完全相同。张燧和张萱都是万历举人,同样的论点,我们现在已经难以辨别各自发表之先后。而《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九《子部·儒家类三》又说,《疑耀》“旧本题李贽撰”,而“此书确出于萱”,“盖以万历中贽名最盛,托贽以行”。更使人们对“秦法弃灰有故”议论所出难消疑云。尽管古人发表学术见解的功利意识与今人有所不同,不能如今天谴责剽窃、抄袭一般苛责之,学界治明代学术史者,或许仍然应当为张燧等人澄清这一有关著作权的疑端。而前引《千百年眼》卷五“七国缓削则不反”条的主要内容,则见于《十先生奥论注》续集卷一○陈傅良《西汉臣论·晁错》。陈傅良,宋人。如果“七国缓削则不反”之说确实原出于陈傅良,那么,张燧本人似乎也难以洗刷“蹈袭”的嫌疑。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素材出自《千百年眼》,而后者又出自明代一个叫张燧的读书人。相比明代的其他史论家,张燧的名声并不是很大。不过,他却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人物。他家哥几个除了他,大家都去做生意赚钱,唯有他对买卖营生毫不理会,只喜欢读书,经史子集无所不览。

为此,他还专门养了个伴读书童,经常跟着他,读到有意思的地方便让书童记下来。时间久了,材料越来越多,而他的眼光也越来越独到,往往有超越前人的观点。

《千百年眼》便是这么一部史论笔记。在书里,他以一副"火眼金睛",纵横上下千年历史长廊,指摘史实、点评人物,发千年之隐情、谈人生之感悟,的确可说是开卷有益,有振聋发聩之效。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09 19:04:48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0 原创分:1
<ASCIIArt> 3楼

可叹我现在也多是抄袭,没有大学时代挥斥方遒的气势了。

已经经典中选经典了,还是不能恢复当年的气势了,但愿这仅是暂时的。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千百年眼》在明代是一部新颖奇特的书,曾盛传一时。它是一部质疑五千历史文化的一部旷世奇书,具有高人逸士的风范,特立独行的视角,读后必有启悟。康熙将此书列为头禁书,自己却终生秉烛攻读不辍。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 教、科技,还有许多为正史所不载的逸闻轶事。记述具体,议论新奇。正如书名所示,作者想要看透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例如,萧何为刘邦营建长安宫室,因规模壮丽,引致刘邦的责难:“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只得以“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作答。而《千百年眼》卷四“萧何治未央宫有深意”条分析说,“高帝之都关中,意犹豫未决,嫌残破故也。何大建宫室,以转其机。”以为萧何是要以都城基建形制宏大的既成事实,促使刘邦坚定定都关中的决心。这样的推测,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汉文帝以讲究节俭著名。在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等无所增益。曾经规划在宫中建造一座露台,召工匠预算,大约要花费百金,汉文帝得知后说道,百金相当于中等人家十户的产业,我居住在先帝营造的宫殿中,已经常常感到惶恐羞愧,为什么还要建造新的台呢?他平时经常穿价格平易的黑色织品,宫中的帏帐不施纹绣,所宠爱的慎夫人也衣不曳地。张燧在《千百年眼》卷四“文帝奢俭之异”条写道,作为皇帝,生活消费至于这样的水准,可以说是极其简陋了,但是,汉文帝又有极其奢费的一面,“赐邓通以……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09 19:09:30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
标题
建议:≤ 24个字
签名档
发布(Ctrl+回车)

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