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义利之辨,被曲解的地方 - 道释儒/智慧之花(Wisdom)版 - 北大未名BBS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孟子义利之辨,被曲解的地方

[复制链接]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2 原创分:1
<ASCIIArt> 1楼

一般认为孟子主张先义后利,所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个主要是指统治者和君子,应先以义而后利。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孟子的话都是对统治者和士绅阶层所谈的,所以误以为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包括庶人。


但孟子对庶人的论述很少,提及大都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忧民之忧。只是在极少处提起民,如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上均是从统治者角度看问题的。


但是孟子从庶人角度谈的大部分是利,“有恒产者,有恒心,而后礼仪”,“民不能温饱,不能赡养父母,不能养活妻子”则一切免谈。说明对于庶民而言,孟子认为先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利”,才能忧君之忧,兼顾仁义而已。并没有不顾人民死活,都普遍以义为先。


孟子也说“无恒产者,有恒心,唯士尔”,这个是对读书人——在统治者和庶民之间的读书阶层的一种取舍。所以以下这段话不仅从统治阶层理解,更应该用庶民角度理解: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土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是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礼仪哉?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畜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10 10:39:41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2 原创分:1
<ASCIIArt> 2楼

二十年前读经典是一个境界,二十年以后重读,则又是一种境界。经典未曾变,人却变了。二十年寒暑,也终于“朝问道,夕死可矣”!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般认为孟子主张先义后利,所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个主要是指统治者和君子,应先以义而后利。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孟子的话都是对统治者和士绅阶层所谈的,所以误以为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包括庶人。

但孟子对庶人的论述很少,提及大都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忧民之忧。只是在极少处提起民,如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上均是从统治者角度看问题的。

但是孟子从庶人角度谈的大部分是利,“有恒产者,有恒心,而后礼仪”,“民不能温饱,不能赡养父母,不能养活妻子”则一切免谈。说明对于庶民而言,孟子认为先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利”,才能忧君之忧,兼顾仁义而已。并没有不顾人民死活,都普遍以义为先。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3-10 10:49:33
  • 发表于2024-03-10 10:44:47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2 原创分:1
<ASCIIArt> 3楼

以下是通义千问AI生成的,可以看出AI也有很大的局限;读经典不能靠AI,还是读原典:


孟子的“义利之辨”是他儒家伦理思想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孟子在这一辨析中主要探讨了道德伦理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孟子强调了“义”在人的行为选择中的优先性和根本性,所谓“义”是指符合道德规范和正义的行为准则,包括仁义、孝悌、忠诚等美德,而“利”则代表物质利益、功利追求。


孟子并不完全否定“利”的存在和合理性,但他主张“义”应当优于“利”,并反对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道德义务。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当以道德为本,遵循“义”的原则,而不是唯利是图。在《孟子·梁惠王上》中,孟子回应梁惠王时明确提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告诫统治者应当致力于推行仁政,以仁义治国,而不是只看短期的利益得失。


孟子的观点认为,一旦人们普遍遵循仁义,国家上下一心,社会和谐有序,长远来看,这样的社会环境自然会带来整体的繁荣与稳定,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利益。也就是说,“义”虽非直接指向物质利益,但却是实现长久利益的基础和保障。


另外,孟子通过对“舍生取义”等观念的阐述,进一步表明在极端情况下,人应当坚守道德底线,即使牺牲生命也不可背离“义”。这种道德至上主义的立场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风气的高度重视。


总结来说,孟子的“义利之辨”旨在构建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价值观,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远超过单纯的利益追求,并通过倡导“仁政”来实现社会整体的长治久安与持续发展。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般认为孟子主张先义后利,所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个主要是指统治者和君子,应先以义而后利。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孟子的话都是对统治者和士绅阶层所谈的,所以误以为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包括庶人。

但孟子对庶人的论述很少,提及大都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忧民之忧。只是在极少处提起民,如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上均是从统治者角度看问题的。

但是孟子从庶人角度谈的大部分是利,“有恒产者,有恒心,而后礼仪”,“民不能温饱,不能赡养父母,不能养活妻子”则一切免谈。说明对于庶民而言,孟子认为先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利”,才能忧君之忧,兼顾仁义而已。并没有不顾人民死活,都普遍以义为先。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10 11:02:01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2 原创分:1
<ASCIIArt> 4楼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二十年前读经典是一个境界,二十年以后重读,则又是一种境界。经典未曾变,人却变了。二十年寒暑,也终于“朝问道,夕死可矣”!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3-10 12:55:42
  • 发表于2024-03-10 11:17:46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2 原创分:1
<ASCIIArt> 5楼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 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 故君于莫大乎与人为善。”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10 13:00:15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682 原创分:1
<ASCIIArt> 6楼


孟子对具体事情具体分析的道: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 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日:‘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 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micoloveu (一点爱)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一般认为孟子主张先义后利,所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个主要是指统治者和君子,应先以义而后利。由于人们没有看到孟子的话都是对统治者和士绅阶层所谈的,所以误以为是对所有的人都是一样,包括庶人。

但孟子对庶人的论述很少,提及大都是要求统治者与民同乐,忧民之忧。只是在极少处提起民,如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以上均是从统治者角度看问题的。

但是孟子从庶人角度谈的大部分是利,“有恒产者,有恒心,而后礼仪”,“民不能温饱,不能赡养父母,不能养活妻子”则一切免谈。说明对于庶民而言,孟子认为先有基本的物质生存保障——“利”,才能忧君之忧,兼顾仁义而已。并没有不顾人民死活,都普遍以义为先。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发表于2024-03-10 14:21:02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
标题
建议:≤ 24个字
签名档
发布(Ctrl+回车)

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