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序言二 - 道释儒/智慧之花(Wisdom)版 - 北大未名BBS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读:序言二

[复制链接]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912 原创分:1
<只看ta> <ASCIIArt>
1楼

原文:

论究属于理性领域内知识之方法,是否由学问之安固途径进行,

此由其结果而极易断定之者也。盖若在艰苦准备以后时行更易,此乃

在将达目的之时突行中止;或时时迫不得已却步旋踵,别择新途;又

或各各参与此同一事业之人,于进行程序之共通计划未能一致,吾人

于此可断言其离进入学问之安固途径尚远,实仅冥行盲索而已。在此

等情状中,吾人如能发见所能安全进行之途径,则吾人对于理性实已

有所贡献——虽以此故,而令包含在原有之目的中者无数事项(此类

目的乃未经详审即行采纳之者)皆应视为无益而废弃之。


导读:这段论述强调了在探索理性领域内的知识时,寻找稳定和可靠的方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研究领域经常需要大幅度改变方向、放弃接近完成的工作,或者该领域的从业者无法就基本的研究方法达成共识,那么可以认为这个领域还未找到稳固的知识获取路径。

在这个背景下,“进入学问之安固途径”指的是确立一套有效且被广泛接受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能够指导研究者们系统地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积累可靠的知识。当这样的途径被发现时,即使这意味着要舍弃一些未经充分验证的目标或假设,也是对理性的有益贡献。

简而言之,稳定的、经过验证的研究方法是构建坚实学术基础的关键。


原文:

逻辑自古代以来即已在安固之途径中进行,此由以下之事实即可

证明之者,盖自亚里斯多德以来,逻辑从未须后退一步,且吾人之所

视为改进者,亦仅删除若干无聊之烦琐技巧,或对于所已承认之教

诲,更明晰阐明之而已,此等事项与其谓之有关学问之正确性,毋宁

谓之有关学问之美观耳。其亦可令人注意者,则降至今日逻辑已不能

再前进一步,在一切外表上,已成为完善之学问。近代如或有人思欲

加入关于种种知识能力(想象力、理智等等)之心理学数章以及关于

知识起源,或关于由不同种类之对象而有不同种类之正确性(观念

论、怀疑论等等)之玄学数章,或关于偏见(其原因及救济方策)之

人类学数章,以图扩大逻辑之范围,此仅由于其不知逻辑学问之特有

性质故耳。吾人若容许各种学问之疆域可互相混淆,此非扩大学问,

实为摧毁学问。逻辑之范围久已严密规定;其唯一之职分,在对于一

切思维——不问其为先天的或经验的,其起源如何,其对象为何,以

及在吾人心中所可遇及之阻障(不问其为偶然的或自然的)——之方

式的规律,详密说明之及严格证明之而已。


导读:从古代开始,逻辑学就已经走上了一条稳定的发展道路。这一点可以从逻辑学自亚里士多德时代以来几乎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变化得到证明。在逻辑学的发展过程中,所谓的“改进”往往只涉及去除不必要的复杂性或是对已有原理的进一步澄清,这些更多地是关于学问的美观而非其核心正确性。

到了现代,逻辑学似乎已经达到了一种完善的程度,不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试图将心理学、玄学或其他学科的内容纳入逻辑学范畴中的尝试,实际上是对逻辑学特有性质的误解。保持各门学科界限清晰对于维护学科本身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如果允许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那么这实际上是破坏了这些学科本身。

最后,强调逻辑学的范围已经被严格定义,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所有类型的思维方式进行详细的描述和严格的论证,无论这种思维方式是先天的还是经验的,其来源是什么,其对象是什么,以及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是什么。

综上所述,康德的观点是逻辑学是一门成熟且稳定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思维方式的形式规则,而不是涉及更广泛的心理学或玄学议题。


原文:逻辑之所以有如是成就者,其便益全在其制限,逻辑因此能有正

当理由抽去——实亦其责务使然——知识之一切对象及对象所有之差

别,所留存于悟性者,仅为论究其自身及其方式。但在理性,其进入

学问之安全途径,自当艰难异常,盖因理性之所论究者,不仅其自

身,且又及于其对象。故逻辑为一准备之学问,殆仅构成各种学问之

门径;当吾人论究特殊知识时,在批判的评衡此种知识之际,虽必以

逻辑为前提,但为欲实际获得此种知识,则吾人应求之于各种专门学

问、即种种客观的学问是也。


导读:这段话体现了康德关于逻辑学性质及其在认识论中的作用的一些核心思想。下面是对这段话的解析和总结:逻辑学的成就与限制:逻辑学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成就,是因为它专注于形式推理的规则,而不是涉及具体的知识内容或对象。逻辑学通过抽象掉知识的具体内容和对象之间的差异,只关注推理过程本身的有效性。逻辑学的这一特点使其能够提供一个清晰、一致的框架,用于评估推理的结构是否正确。

逻辑学与理性的作用:与逻辑学不同,理性不仅仅关注推理的形式,还涉及到推理的对象和内容。因此,理性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逻辑学为理性提供了一个基础工具,但它不足以解决所有认识论的问题。理性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来深入理解和获取具体领域的知识。

逻辑学作为入门学问的角色:逻辑学作为一种准备性的学问,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了基础,它构成了进入各种专业领域的门槛。在批判性地评估特定领域的知识时,逻辑学是一个必要的前提。但是,要真正掌握这些领域的知识,还需要依赖于那些专注于特定对象和内容的学科。

逻辑学与客观学问的关系:当我们讨论具体的、特定领域的知识时,逻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框架,用于评估这些知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然而,为了获得这些领域的实际知识,我们需要转向那些专门研究这些对象的学科,即所谓的“客观的学问”。

综上所述,康德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逻辑学在认识论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指出了它相对于理性探索具体知识领域的局限性。逻辑学为理性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在探索知识时保持清晰和一致性,但它并不能取代那些深入研究特定领域知识的学科。



评论:康德在其主要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对逻辑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康德认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传统逻辑学在形式上已经相当成熟,没有出现过重大变革。他指出:“逻辑很早以前便已经走上了这条可靠的道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从来没有需要后退一步。”这意味着康德认为传统逻辑学已经达到了一种稳定的状态,无需根本性的改变。


然而,康德对逻辑学的看法并非没有争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康德对逻辑学发展的可能“误解”:

1. 传统逻辑学的局限性

康德认为传统逻辑学主要是沃尔夫学派的逻辑和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传统逻辑,这些逻辑学主要关注形式逻辑,即推理的形式是否正确。康德认为,尽管这些逻辑学是可靠的,但它们并没有解决认识论的根本问题,即知识如何可能。引用:

“我们只能从如下事实中看出,逻辑很早以前便已经走上了这条可靠的道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逻辑从来没有需要后退一步——如果人们不愿将比如一些可有可无的细微之处之去除或者所阐述的东西的更为明确的规定算作改善的话(这样的事情与其说属于科学的可靠性之列,不如说属于优雅之事)。就逻辑来说,另外值得关注之点是,直到现在为止,它也未能向前走出任何一步,因此,看上去它似乎已经结束并且完成了。”


2.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的区别

康德区分了普遍逻辑(形式逻辑)和先验逻辑。普遍逻辑关注的是推理的形式,而先验逻辑则关注知识的可能性和条件。康德认为普遍逻辑虽然是一切真理的必要条件,但对于认识论的问题,它却显得无力。

引用:

“普遍逻辑(形式逻辑)虽然是一切真理的必要条件,因而是消极的条件,“但更远的地方这种逻辑就达不到了,它没有什么测试手段可以揭示那并非形式上的、而是内容上的错误”。

3. 先验逻辑的重要性

康德强调先验逻辑的重要性,即如何使我们的认识成为可能,这包括对先验概念和直观的分析。他认为,只有当逻辑能够解释知识如何先天地与经验对象发生关系时,它才是真正的先验逻辑。

引用:

“并非任何一种先天知识都必须称之为先验的,而是只有那种使我们认识到某些表象 (直观或概念)只是先天地被运用或只是先天地才可能的、并且认识到何以是这样的先天知识,才必须称之为先验的 (这就是知识的先天可能性或知识的先天运用)。”

4. 对逻辑学未来的展望

康德认为逻辑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然而,这种观点可能忽略了后来逻辑学的发展趋势,如非经典逻辑、数理逻辑等领域的兴起和发展,这些都是康德时代未曾预见的。引用:

“就逻辑来说,另外值得关注之点是,直到现在为止,它也未能向前走出任何一步,因此,看上去它似乎已经结束并且完成了。”小结论

康德对逻辑学的理解和评价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哲学立场。尽管他对逻辑学的发展脉络有所“误解”,但他的这些观点也为后来的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材料,促进了逻辑学和认识论领域的发展。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8-23 15:19:34
  • 发表于2024-08-23 15:16:29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912 原创分:1
<只看ta> <ASCIIArt>
2楼

原文:今若理性为此等学问中之一因子,则此等学问中之某某部分必为

先天的所知者,且此种知识能以两种方法中之一与对象相关,即或纯

为规定此对象及其概念(此种对象及概念必为他处所提供者)或又使

之成为现实者。前者为理性之理论知识,后者则为其实践知识。在二

者中凡理性所完全先天的规定其对象之部分,即纯粹部分(不问包含

此部分多寡),在与由他种源流而来之知识相混时,必须首先分别论

究之。盖若吾人浪费其所收入,而不能在收支不相应时,辨别其收入

之某部分确能正当支出,某部分必须节减,则为不善经营生计者也。


导读:这段话继续扩展了康德关于理性在知识获取中的角色及其与逻辑学的关系的观点。下面是对其主要思想的解析:

理性在学问中的角色:如果理性是某种学问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这种学问中必定有一部分是先天的,即不需要经验就能获得的知识。这种先天知识可以以两种方式与对象相关联:一是理论的方式,二是实践的方式。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理论知识是指理性完全先天地规定对象及其概念的知识,这些对象和概念通常是其他来源所提供的。实践知识则是指理性使某些事物成为现实的知识,即通过行动来实现目标的知识。

纯粹部分与混合知识:在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中,凡是理性完全先天地规定其对象的部分,称为纯粹部分。当这些纯粹部分与其他来源的知识混合在一起时,必须首先将它们区分开来进行单独的研究。这个过程类似于理财:如果我们不能区分哪些收入是可以正当支出的,哪些是需要节约的,那么我们就无法有效地管理我们的财务。

区分纯粹部分的意义:区分纯粹部分的意义在于,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来源和性质。通过区分哪些知识是纯粹理性的产物,哪些知识来自其他来源(如经验),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知识的有效性和适用范围。

综上所述,康德在这里强调了理性在理论和实践知识中的角色,并指出理论知识中的纯粹部分需要被识别和分离出来进行研究。这样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性质和来源,以及如何合理地利用这些知识。这种区分类似于财务管理中的收支管理,即区分哪些知识是可以自由使用的,哪些需要谨慎对待。


评论:

康德的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中国古代思想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以下是如何应用康德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中国古代思想中的一些问题:

1.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区分应用:儒家伦理:儒家思想中强调“仁”的实践,即通过行为体现道德原则。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其中的理论知识(如对“仁”的定义和理解)与实践知识(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仁”)。道家哲学: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通过内在修养达到和谐。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家思想中理论层面(如“道”的概念)与实践层面(如何达到“无为”状态)的区别。

2. 先天知识与经验知识的区分应用:墨家逻辑:墨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早期的逻辑学元素,尤其是辩论和论证技巧。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墨家逻辑中的先天知识(如逻辑规则)与经验知识(如对特定案例的应用)。佛教哲学:佛教中有许多关于因果律和缘起法的论述。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佛教思想中先天知识(如因果律的概念)与经验知识(如何观察和验证因果关系)的区别。

3. 纯粹理性与感性经验的区分应用:名家逻辑:名家是中国古代逻辑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和逻辑的一致性。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名家逻辑中纯粹理性的部分(如逻辑规则和推理方法)与感性经验之间的区别。佛教唯识宗:唯识宗认为一切现象都是心识的显现。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唯识宗思想中纯粹理性的部分(如对心识本质的认识)与感性经验(对外界现象的感知)之间的关系。

4. 抽象概念与具体实践的区分应用:法家思想:法家强调法律的制定和执行,以维护社会秩序。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区分法家思想中的抽象概念(如法治的原则)与具体实践(如法律的具体应用)。道教养生:道教中有许多关于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康德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道教养生中理论知识(如养生原理)与实践知识(如具体养生技术)之间的联系。

小结论

通过将康德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古代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思想中的理论与实践、先天与经验、纯粹理性与感性经验之间的区别。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和解释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概念和实践,从而为理解和解决这些思想中的难题提供了一种现代的视角。


确实存在一些中国古代思想的内容,它们的特点和重点与康德的理论有所不同,因此康德的理论可能难以完全解释或涵盖这些内容。以下是几个例子:

1. 整体主义与和谐观特点: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学说,往往强调整体和谐与平衡,认为自然界和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仪”的重要性,认为这些美德不仅适用于个人,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认为个体应该与宇宙的自然法则相协调。康德理论的局限:康德的理论侧重于个体的理性能力和道德自律,较少涉及整体主义和谐观。康德强调个体的道德义务和理性原则,而不是整个社会或自然界的和谐。

2. 直觉与体验特点:中国古代思想,如禅宗佛教和道家哲学,重视直觉体验和个人内在的顿悟。例如,禅宗强调通过冥想和直接体验来领悟佛法,而不仅仅是通过逻辑推理或文本学习。康德理论的局限:康德的理论更侧重于逻辑推理和先验知识,而不是直接体验或直觉。康德认为知识必须经过理性的检验,而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直觉体验可能难以用康德的标准来衡量。

3. 自然与人的关系特点:中国古代思想,特别是道家哲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例如,道家提倡“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规律,而不是对抗自然。康德理论的局限:康德的理论更多地关注人类理性和道德,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康德也讨论了自然美的欣赏,但这并不等同于中国古代思想中对自然的整体尊重和融入。

4. 社会伦理与家庭责任特点:中国古代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强调社会伦理和家庭责任的重要性。例如,孝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家庭和家族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核心地位。康德理论的局限:康德的伦理学更多地关注普遍的道德义务和理性原则,而不是具体的社会关系和家庭责任。康德强调的是基于理性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不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伦理规范。

小结论

尽管康德的理论为理解中国古代思想提供了一些有用的视角,但它们也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在涉及整体主义、直觉体验、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伦理等方面。这些局限性表明,康德的理论可能无法完全覆盖或解释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某些核心概念和价值观。

……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8-23 17:47:55
  • 发表于2024-08-23 16:48:23
楼主

micoloveu [离线]

一点爱

4.5高级站友

发帖数:3912 原创分:1
<只看ta> <ASCIIArt>
3楼

原文:

数学及物理学(此为理性在其中产生理论的知识之两种学问)皆

先天的规定其对象者,前者之规定其对象完全纯粹的,后者则至少其

中有一部分应视为由理性以外之其他知识源流而来者也。

数学在人类理性史所及范围之极早时代,已在希腊之伟大民族中

进入学问之坚实途径。但不可因此而即推断数学之能发见——或宁谓

之构筑——荡荡大道,一如逻辑(在逻辑中理性仅论究其自身)之

易。就我所信,数学曾长期停留于盲索之阶段中(在埃及人中尤为显

著),其转变实由于其中一人之幸运创见所成就之革命,彼所设计之

实验,标示此学所必须进入之一种途径,遵由此种途径始得其所有一

切时代及其无限扩张之确实进步。此种智力革命(其重要远过于发见

回航好望角之通道)及其幸运创造者之历史,并未留传于世。但第喔

干尼斯·拉尔的乌斯(Diogenes Laertius)所留传关于此类事项之记

述,曾举一发现几何学论证中不甚重要事项(由常人判断实为无须此

种证明者)之人名,至少足以指示此种新途径第一瞬间所成就之革命

记忆,由数学家观之,实异常重要,以其足以使湮没之事复彰也。新

光明实在论证二等边三角形性质之第一人(不问其人为泰莱斯

(Thales)或其他某人)心中显露。彼所创建之真实方法,并不在检

验彼在图形中或在图形之概念中所见及之事物,以及由此以理解图形

之性质;而在发见所必然包含于“彼自身先天的所构成之概念”中之事

物,由彼所呈现此先天的事物于彼自身之构成方法,以表现之于图

形。彼若以先天的正确性知任何事物,则除必然由彼自身依据彼之概

念所加入于图形者之外,绝不附加任何事物。


导读: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康德对于数学和物理学作为理性产生理论知识的两种学问的看法,特别是数学在古希腊时期的发展及其转变。以下是对其主要观点的解析:

1. 数学与物理学的区别康德的观点:数学和物理学都是理性在其中产生理论知识的学问。数学对对象的规定是完全纯粹的,而物理学则至少有一部分是由理性以外的知识源流而来的。

2. 数学的发展历程康德的观点:数学在古希腊的伟大民族中很早就进入了坚实的学术路径。但是,数学的发展并不是像逻辑学那样容易。逻辑学主要关注理性自身,而数学则需要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来构建其理论。数学在早期经历了长时间的摸索阶段,尤其是在埃及人中更为明显。数学的转变是由某个关键人物的创新所引发的革命,这个人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法,标志着数学应该遵循的新途径。

3. 关键人物的贡献康德的观点:这种智力革命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地理大发现中的某些成就。第欧根尼·拉尔修斯(Diogenes Laertius)记录了关于几何学论证中的一个重要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本身并不显著,但它标志着数学新途径的第一步。这位关键人物(可能是泰勒斯 Thales 或其他某人)在论证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时,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一个转折点。这种新方法的关键在于,不是简单地检验在图形或图形概念中所看到的事物,而是通过先天的概念来发现那些必然包含在这些概念中的事物。新的方法要求数学家在图形中展示那些先天地存在于他们概念中的东西,而不是添加任何不属于概念本身的额外事物。

4. 数学方法的本质康德的观点:数学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先天的概念来构造图形,而不是通过经验来验证。如果数学家知道某个事物是先天正确的,那么除了那些必然由概念本身所决定的事物外,不应该附加任何其他事物。

小结论

康德在这段话中强调了数学作为一种先天知识的性质,以及它在古希腊时期的演变。数学的发展经历了从摸索到确立新方法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关键在于从经验转向先天的概念构造。这种方法不仅改变了数学的研究方式,也为后来的数学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康德的观点为我们理解数学的发展及其内在逻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评论:

康德对数学的理解和贡献是深刻的,但也有一些观点受到了后来哲学家和数学家的批评。以下是康德对数学的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之处:

1. 先天综合判断:康德认为数学命题是先天综合判断,即它们不是从经验中得来的,而是先天地有效的,并且具有必然性。批评:后来的哲学家,如罗素和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概念存在问题。他们认为数学命题实际上是分析性的,即它们是从定义中逻辑地得出的,而非综合性的。数学家如高斯等人也认为康德对数学的理解存在不足,认为数学的某些部分可以是经验性的,或者至少是与经验紧密相关的。

2. 数学与直观的关系:康德认为数学知识是基于直观的,特别是空间和时间的直观。他认为,几何学基于空间的直观,而算术基于时间的直观。批评:现代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指出,数学的许多分支,如抽象代数和拓扑学,并不需要依赖于直观的空间或时间概念。这些分支更多的是关于结构和关系的形式化。康德对于数学与直观的关系的理解可能过于狭隘,没有充分考虑到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和形式化。

3. 数学的客观性:康德认为数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因为它基于先验的原理。批评:一些哲学家认为,数学的客观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先验的原理,而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和公理系统来证明的。数学的客观性更多地取决于其内部一致性以及与逻辑的一致性,而不是单纯基于先验的原理。

4. 数学与经验的关系:康德认为数学不依赖于经验,而是基于纯粹的理性。批评:许多数学家和哲学家认为,数学的概念和定理有时是受到经验启发的,尽管最终的证明是基于逻辑和形式化的。数学的发展有时确实受到物理世界的经验观察的影响,比如微积分的起源与发展。

5. 数学的纯粹性:康德认为数学是完全纯粹的,不依赖于任何经验或外部世界的观察。批评:现代数学的许多分支,如应用数学,直接与物理世界的现象相关。即便是纯数学,有时也会受到实际问题的启发,如图论中的四色定理最初是为了地图着色问题而提出的。

小总结

康德对数学的理解和贡献是深远的,他对数学作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定义对后来的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他的观点也受到了批评,尤其是在数学的客观性、与直观的关系、以及数学与经验的关系等方面。这些批评反映出数学本身的发展和哲学对数学理解的变化。康德的观点虽然具有开创性,但并非没有争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起点,但数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意味着我们需要不断地深化对数学本质的理解。

签名档

    ╭╯.★*★.             

  .*★*.*  .★*★.          

 ★       ★  *  *.*★*.    

  一点  *   '        ★   

   .      ..'  爱   ★   

    ‘·  . .         .     

 最后修改于2024-08-24 15:46:03
  • 发表于2024-08-24 15:28:36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
标题
建议:≤ 24个字
签名档
发布(Ctrl+回车)

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