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的秘密:英特尔CPU的体质与电压问题 - 桌面电脑(Computer)版 - 北大未名BBS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公开的秘密:英特尔CPU的体质与电压问题

[复制链接]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1楼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CPU微码(Micro Code)能改变上述函数V,有些主板刷了新BIOS体质评分会改变(有人认为是散热器导致的,其实不是,看了后面就明白了)。此外应该还有CPU内建的静态参数能改变V,不过具体是啥形式我就真不知道了。


2、VID的测量

VID实质上是个函数,我们无法获知函数的具体逻辑与实现形态,只能测量:在一定的条件下,输入相应的参数,读取一个近似的输出。如果我们给这些输入输出对建立映射表,则这个映射表——如果将其视为离散函数——近似于前面说的函数V。

VID的测量工具自然是主板,且需要主板正确实现了下述功能:

(1)CPU电压数据源可指定为VCC Sense。VCC Sense是CPU内建的电压信号点,数值由CPU自行算出,不受主板影响。

(2)AC Loadline(AC LL)可调节为最小值0.01毫欧。

(3)CPU Loadline Calibration(LLC)可调节为最小值0.01毫欧。

(4)TVB电压优化可关闭。TVB电压优化是让电压随温度变化而变动,关闭后总是保持最大。

(5)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可调节倍频。

开始测量前,将主板电压数据源指定为VCC Sense,AC LL、LLC都设置为最小值,关闭电压优化。现在输入一组部件倍频:P核倍频r_p、E核倍频r_e、环形总线倍频r_r,重启电脑使设置生效,你将看到一个电压读数V_real,满足:

V_real ≈ Max(V<p>(r_p), V<e>(r_e), V<r>(r_r))

你可以通过显著降低r_p、r_e、r_r中的某两个,获取特定V<part>的近似输出值。

我用的微星主板完全具备测量需要的功能,但他家好死不死就是不直接提供测量好的VID。目前只有华硕和华擎的主板直接显示测量值,难道这个有什么专利别人不能搞😂


3、B0步进牙膏(13、14代酷睿)的电压问题

虽然CPU内部会计算三个电压,但最终使用的只有最大值,所以体质最拉胯的部件就成了短板,其电压过高会造成整体功耗爆炸。

那么牙膏里面最拉胯的部件是啥呢?答案是E核。比如我最近用的14900K,E核默认4.4GHz,电压高过P核5.6GHz,仅比P核5.7GHz时低一点。如果E核频率不降,电压就降不下去,这在功耗受限场景下让人很不爽。如果你搞个14900T,默认大概是E核4.0GHz、P核4.5GHz,这时候的电压完全是E核电压主导的,少说1.15V,而P核4.5G可能1V多点就够了,徒增功耗。

13代酷睿原本预计增加DLVR(数字线性电压调节器)模块分别控制P核、E核的电压,早期A0步进的ES版本是有这个模块的(一些不懂的人说这个模块有E核电压偏高的bug,其实不是bug,本来就是E核要加电压),但后来可能是没调试利索直接给砍了。13代正式版上市之后电压极其炸裂,我有个大雷13600KF,默认P核5.1GHz、E核3.9GHz的情况下居然也TM是E核电压最大。


4、降压操作

虽然目前不论主板BIOS还是ThrottleStop都有个E Core L2 Cache电压偏移设置项,看起来好像能给E核单独降压,但我实测这个项目没有任何用处(可能本来是搭配DLVR才有效)。相反,P Core电压偏移设置同时对P核和E核有效,但这无法改变P核和E核的电压差值。所以如果你不幸用的是E核大雷,你恐怕要颇费一番周折细调各种降压项目,才能在电压和功耗上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

理论上牙膏厂可以通过新微码调整电压,但这充其量让降压容易操作一些,并不能实质性改变体质;在没有DLVR按需分配电压的情况下,P核即使降频依然功耗虚高。

 最后修改于2024-04-19 13:31:55
  • 发表于2024-04-13 12:30:58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2楼

简单介绍一下英特尔CPU电压相关的算法。先说几个关键概念:

1、R_acll:AC Loadline(电阻值);

2、R_dcll:DC Loadline(电阻值);

3、R_llc:CPU Loadline Calibration(电阻值);

4、I_pre:CPU预测负载(电流值);

5、I_load:CPU实际负载(电流值);

6、dV_pwm:主板供电端电压偏移(电压值);

7、dV_cpu(ratio):CPU内部电压偏移(电压值),可按倍频分别调整。


使用主楼的V表示VID计算函数,忽略部件参数,在倍频为r时,CPU实际工作电压

V_real = V(r) + I_pre * R_acll - I_load * R_llc + dV_cpu(r) + dV_pwm

不难看出

V(r) = V_real - I_pre * R_acll + I_load * R_llc - dV_cpu(r) - dV_pwm

如果我们让V_real后面的所有项和为零,则V(r) = V_real,V_real为V(r)真值。dV_pwm和dV_cpu(ratio)可以直接设置为零。I_pre和I_load无法控制且未必相等,理论上需要R_acll和R_llc都为零才能保证所有项和为零,实际上这俩能设置到的最小值是0.01毫欧。再考虑到传感器测量误差,只能说V_real ≈ V(r)


CPU Loadline Calibration,俗称防掉压,在很多主板上只有挡位调节,没有显示具体值,当然BIOS内部知道具体值。下面提供一种测量某挡位上R_llc的方法,条件是主板能调节DC Loadline。

这里引入一个新的观测值:软显VID,即使用监控软件(推荐HWiNFO)查看到的CPU VID,记为V_soft。

在给定倍频r的情况下

V_soft = V(r) + I_pre * R_acll - I_load * R_dcll + dV_cpu(r) + dV_pwm

对比

V_real = V(r) + I_pre * R_acll - I_load * R_llc + dV_cpu(r) + dV_pwm

不难看出当R_dcll = R_llc时,V_soft = V_real。所以在某个防掉压挡位下,调节DC Loadline,使得软显VID电压和实际电压相同,就可以确定当前CPU Loadline Calibration阻值。需要注意的是,V_real须来源于VCC Sense,但不同主板对VCC Sense信号的【分辨率】(最小电压差值)有区别,你可能需要先观察读数的分辨率再判断何为【软显VID电压和实际电压相同】。

DC Loadline曾被用于计算软显功耗。但在VCC Sense出现之后,DC Loadline似乎没用了。现在软显功耗通常也是基于实际电压和电流计算,调DC Loadline并不能改变软显功耗。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发表于2024-04-13 15:15:39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3楼

本楼简单分析一下牙膏运行不稳定的问题。


13、14代高端CPU出现一些死机、报错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可以说是在一定频率和负载下欠压,但欠压的原因多种多样。按前面的电压计算公式:

V_real = V(r) + I_pre * R_acll - I_load * R_llc + dV_cpu(r) + dV_pwm

牙膏厂的标准(或者说提供的保证)是:R_acll和R_llc都取1.1毫欧,dV_cpu(r)和dV_pwm皆为零时,r倍频下的V_real足够稳定运行。

这样搞稳定性是没问题,但电压和功耗炸裂,散热和供电压力山大,CPU也会撞温度墙和功耗墙而降频,从而达不到【有竞争力的性能】。

于是各家板厂在牙膏厂的明示或暗示下搞了一些降压增效的办法,典型的办法是:降低R_acll,R_llc仍保持标准值,dV_cpu(r)和dV_pwm仍保持为零。但这个办法有个严重问题:

【负载越大,降压越多】

随着14900K、14900KS的推出,这个办法越来越不好使,板厂多次更新BIOS提升R_acll。而如果不更新BIOS,则可能面临【默认设置】下都会报错死机的情况,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自然会认为这是产品有质量问题,各种要求售后。当然这都是咎由自取。


另外一类报错或死机问题,即运行某种软件时很容易挂掉(比如Cinebench R15),则源于【负载预测偏低】。

从前面的公式不难看出,I_pre和电压正相关,I_pre偏低会造成【意料之外的欠压】,此时再降低R_acll会雪上加霜。

I_pre有一种测量方法,需要主板支持调节IccMax。IccMax是预测电流墙,你可以保持一定频率运行某个软件,通过调节IccMax观察何时出现了【Electrical Design Point/Other】(简写为【EDP/Other】)限制,大致判断当前负载的预测值。

以我用的14900K为例,在5.6GHz/4.4GHz的固定频率下,CB R15的预测负载大约为350A,而CB R23的预测负载大约为380A。所以运行CB R23时电压明显较高,而运行CB R15就有可能欠压了。CB R23的负载预测很保守,通常不会出问题,也没有参考价值。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过于【乐观】的负载预测。

我不知道负载预测的具体算法,但我猜可能和指令有关,且相关算法应该是硬件实现的,在寸土寸金的晶片上不太可能实装很【智能】的算法。R23用到了AVX指令集,这可能导致负载预测值较大。类似地如果你设定了合理的IccMax,比如i9不超过400,那么运行如P95第二项这种压力超大的程序时,会因EDP/Other限制而在【实际执行前】降频,反而不会挂掉。R15似乎没有用到AVX指令集,很难触发EDP/Other限制,即使设置了功耗上限也无法在实际执行前降频;而且功耗检测有一定的周期和延迟,可能在功耗检测前就已经挂掉了。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最后修改于2024-04-15 13:15:15
  • 发表于2024-04-15 11:02:26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4楼

最后一次更新,谈谈13、14代B0步进高端CPU楞怼高频的问题。这次以我用的14900K为例。

如果按华硕的SP评分,我手上这颗14900K大概对应大核110分、小核76分。虽然算不上雕,但也算比较好的,小核比较拉胯。我用前面说的方法实际测量了高频区段的VID:

P60:1.448

P58:1.405

P57:1.369

P56:1.333

P55:1.304

P54:1.273

P53:1.244

P52:1.217

P51:1.188

P45:1.043

P43:0.992


E44:1.354

E43:1.304

E42:1.259

E41:1.209

E40:1.163

默认全核睿频是P57、E44,此时VID会取P57的1.369。

我在BIOS里面设置了AC LL、DC LL、LLC皆为0.38毫欧(这是个摸索出来比较适合降压的组合,不同主板没有可比性),然后以通过R15为基准测试不同频率下的降压空间。默认P57/E44的功耗过于炸裂,我没有那么好的散热器,因此是从P56/E43开始往下测的。大致结果如下:

P56/E43(1.333P):-0.105

P55/E43(1.304P):-0.135

P54/E43(1.304E):-0.165(-0.135 For P)

P55/E42(1.304P):-0.140

P54/E42(1.273P):-0.155

P53/E42(1.259E):-0.175(-0.160 For P)

P53/E41(1.244P):-0.175

P52/E41(1.217P):-0.175

P51/E41(1.209E):-0.195(-0.175 For P)

P51/E40(1.188P):-0.185

P45/E40(1.163E):-0.195

假设P核和E核相互之间不影响体质,降压空间遵循木桶原理,那么可以整理出下面这个P核、E核分离的降压空间。

P56:-0.105

P55:-0.135

P54:-0.155

P53:-0.175

P52:-0.175

P51:-0.185


E43:-0.165

E42:-0.175

E41:-0.195

E40:-0.195

当频率超过P53/E41时,体质上的余量就会急剧减小,或者说增加频率所需要的电压增幅急剧增大。这也解释了为何13代可用的AC Loadline,到14代i9甚至是i7上就会宕机。P55/E43即上代13900K的水平,已经比较勉强了。再往上怼频率就是电压炸裂、功耗炸裂。

相比之下,P45/E40这个14900T的水平,如果更苛刻一点以能过P95 Small FFTs为标准,降压空间大概是0.165V。此时即使是烤P95也不过200W,R15、R23大概150W~160W,但仍有300W功耗墙时85%左右的性能。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最后修改于2024-04-19 08:18:01
  • 发表于2024-04-18 14:15:32

kissme [离线]

臭薯条酱

4.9昆吾

发帖数:7259 原创分:6
<只看ta> <ASCIIArt>
5楼

太硬核了,狠狠学习了一波,感谢分享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发表于2024-04-18 18:24:46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6楼

前一阵13、14代高端CPU崩溃事件频发,牙膏厂宣布要调查。

目前华硕已推出新版BIOS可恢复【Intel Baseline】,即牙膏厂的预设标准,看来这就是调查的结论。后续各板厂应该都会跟进。

在限制功耗(253W)、限制IccMax(307A)、不降压的情况下,i9在一些测试中的成绩将大打折扣,不再具备【竞争力】。

先前媒体上的评测其实都是解锁并降压的,这些评测可能不再具备参考性。


如果你使用高端i7、i9且仍希望通过解锁和降压获得更好的性能,我的建议是:

1、同时调整AC Loadline、DC Loadline、Loadline Calibration为一个较小的值(比如0.4~0.7毫欧),从而获得不同负载下相对稳定的电压。请注意,虽然从理论上讲这三个值都取最小时电压最稳定,但这仅是理论。实际供电模块有物理限制,负载切换没有CPU负载变化快,需要依靠电容放电(低载转高载)、充电(高载转低载)临时支撑负载。放电过程伴随欠压(不欠压也没法放电),充电过程伴随过压。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在低载向高载转换的过程中,当供电模块完成负载切换后,由LLC造成的电压降幅与先前电容放电时的欠压基本一致,或略小(也就是允许短时欠压稍多)。高端主板电容比较大、负载切换比较快,可以往0.4上靠,普通主板不要太激进。设置太小只会增加功耗。

2、使用ThrottleStop或在BIOS中设置一个全局电压负偏移量。

3、限制功耗,让R15运行频率不要超过P55/E43

4、如果BIOS支持调整VF Point,可以对次高频增压补偿,低频进一步降压。注意这个仅对P核VID有效,且可设置的倍频点有限,不可设置的倍频点由两端线性插值计算。


以我使用的14900K为例,目前我的调校是:

1、AC LL、DC LL、LLC都取0.47毫欧(微星Z790i,供电还算稳定)。

2、ThrottleStop对P核与环形总线整体偏移-0.125V。

3、功耗限制为288W(BIOS默认值)。

4、调整VF Point:P57及以上-0.01,P56+0.02,P51及以下-0.03,P52~P55线性插值(无法直接设置)。

如此调整后,最容易挂掉的R15目标频率是P55/E43,但因功耗墙并不精准且有延迟,可能出现P56;P56承受不了-0.125V的降压,所以在VF Point上增压补偿,实际是-0.105V。像CPU-Z或者游戏这些比较低的负载,可以跑满P57/E44的默认全核睿频,并且可以多降一点。

稍微遗憾的是P55这个点,之前测试时这个点有-0.135V的余量,但在VP Point中无法直接设置这个点,线性插值是补偿0.01V(P56调低R15宕机,P51调低P95宕机),最终这个点是-0.115V,在288W功耗限制下P55/E43其实没能达到最大效能。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最后修改于2024-04-24 21:44:47
  • 发表于2024-04-20 12:12:56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7楼

本来想结束这个帖子了,但最近13、14代牙膏的问题愈演愈烈,而涉及电压的一个关键点,CPU Loadline Calibration(LLC),网上的说法相当暧昧。有些人发了很长的帖子,外网还有人发了很长的用示波器测量的视频,内容确实很多。但不知道是这些人觉得观众缺乏物理知识,还是他们自己的物理知识不过关,内容描述了很多现象,却难以从中提炼出什么指导思想。我尽量用简单的数学和物理模型讲讲这个问题的原理,以期能通过原理推论出一些可以落实的办法。


1、CPU负载模型

CPU可以简化为一个直流负载:一定的电压【U】和一定的电流【I】构成一个【负载状态】。不过CPU负载状态并不是瞬时变化的,没必要用电流这种带导数(dQ / dt)东西去定义,而是可以更简单一点: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有一定的电压【U】和一定(通过CPU)的电荷【Q】。高负载意味着更大的Q,U需要保持一定的范围以维持正常工作(太低宕机,太高物理损坏)。


2、供电模块模型

理想的供电模块当然是【永远和CPU负载匹配】,也就是在某个CPU负载周期内能确保提供U和Q,并且在下一个CPU负载周期能确保提供新的U和Q。然而现实中的元件切换【供电状态】远比CPU切换【负载状态】要慢,理想供电模块不存在。

现在假设CPU从第一个周期的低负载U1、Q1切换到了第二个周期的高负载U2、Q2,这里ΔQ = Q2 - Q1 > 0,而供电模块还没来得及更新,还是处于针对U1、Q1这个负载的状态。先不说U2和U1是什么关系,单是这ΔQ总不能凭空出现。解决办法是在供电模块上设置电容存储电荷,在需要找补电荷的时候,通过电容放电来提供差额。

电荷、电容、电压的关系是Q = C * U(C为电容),如果我们要从电容找补ΔQ的电荷,电压下降ΔU = ΔQ / C。简单来说,靠电容找补的负载是U1 - ΔU、Q2这个组合。

注意这只是靠电容找补一个CPU负载周期,现实中需要持续找补很多个周期:供电模块调整自身状态越慢,靠电容找补的周期越多,电压也会持续下降,最终就是ΣΔU = ΣΔQ / C。

ΣΔU就是最大降压,也就是造成宕机的短板。这个东西:

(1)和CPU负载变化基本呈正比;

(2)和供电模块的电容基本成反比;

(3)和供电模块的调节周期基本成正比,或者说和供电模块的调节频率基本成反比。

若要减小ΣΔU,供电模块上能做的就是【增加电容】和【增大调节频率】。但不论是电容还是调节频率都不可能无限大,总会有一定的上限,因此ΣΔU无可避免。只能说供电模块做得比较【好】的时候可以减小ΣΔU。

从高负载转向低负载的原理类似,只是ΔQ是个减量,这些电荷也不可能凭空消失,而是充到电容里;最终有最大升压ΣΔU。


3、DC Loadline与基准电压

还是看低负载切换到高负载的情况。现在供电模块终于缓过来了,可以按U2、Q2的负载供电,这里就有个问题:U2怎么取?

在供电模块没调节好之前,电压已经下降到了U1 - ΣΔU。如果U1 - ΣΔU都能正常运行,U2就没有必要高于U1 - ΣΔU。拉高U2反而有问题:

(1)徒增功耗;

(2)在负载由高转低的时候,电压最多能上升到U2 + ΣΔU,更高的U2意味着整体电压更高,可能损坏CPU。

比较合理的做法是让U2与U1 - ΣΔU基本相同,而更保守的做法是:干脆让U2比U1 - ΣΔU还低,如果U2都不宕机,那么负载切换过程中也不可能宕机或损坏CPU。

实现从U1降低到U2的办法就是DC Loadline:它定义了一个电阻值(注意只是值,并没有真正的电阻)R_dcll,在负载电流为I_load时,调节目标为U2 = U1 - I_load * R_dcll。

I_load * R_dcll当然没法保证和ΣΔU相同,但它和CPU的负载成正比,这很接近ΣΔU的性质(1),特别是在空载转向满载的时候。

如果供电模块做得太【烂】,ΣΔU相当大,那么R_dcll也不得不增大,但这导致最终的U2更低。如果要保证U2不宕机,就需要拉高U1,或者说拉高轻载时的电压。而这个轻载时的电压就是一种基准电压,具体表现为前面楼里说的VID。


4、CPU Loadline Calibration

这个项目字面意思是负载线【校正】,它校正的是啥呢?DC Loadline。

如果供电模块做得【好】,ΣΔU能控制得比较小,就没有必要使用很大的DC Loadline阻值。

如果CPU最大负载比较小(比如中低端CPU),可能也没有必要使用很大的DC Loadline阻值。

具备LLC功能的主板(好像没有不具备的)会用LLC设置值R_llc代替R_dcll作为供电模块调整电压的参数。



普通用户讲的CPU【体质】,其实并不仅仅是CPU自身的属性,还涉及主板的供电模块及设置。因为在DC Loadline不够保守的情况下,真正造成宕机的短板电压是U1 - ΣΔU,而这个电压值转瞬即逝,软件层面根本获取不到,只能靠示波器测量。太激进的DC LL或LLC会让CPU的【体质】看起来比较糟糕,即似乎需要比较高的U2才能维持重载,但实际上这个U2是冗余的。

普通用户能采用的调试方法是人为制造轻重载快速转换,观察是否宕机:比如运行一个烤机软件,然后快速滑动鼠标,就可以造成CPU负载的快速波动。如果这样也没事儿,那算是比较稳了。

牙膏厂的一些做法,比如非常保守的VID、非常保守的DC Loadline标准值,增加CEP、UVP之类的功能,其【动机】可以理解。毕竟牙膏厂无法控制供电模块的质量,从商业的角度讲也不能对供电模块提出太苛刻的标准(主板成本高,CPU也不好卖)。但我并不认同牙膏厂的做法。这套供电设计大概已经用了20年(是不是更久我不清楚),堪称弱智。整了个CEP机制应对欠压,但效果堪称搞笑,开关CEP愣是成了区分产品线的商业手段。本来打算13代内建DLVR细调电压,没整利索直接砍了,还嘴硬说什么从来没打算加DLVR(真当大家是没见过ES的傻子)。

我发这一系列的帖子不是给牙膏厂拔创,而是希望已经买了牙膏的用户能有个更好的体验,毕竟CPU不是说换就换。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最后修改于2024-04-25 14:34:45
  • 发表于2024-04-25 12:03:59

Xymmh [离线]

Xymmh

1.4小花猫

发帖数:22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8楼

楼主可以大概说一下你的微星Z790i主板的CPU Loadline Calibration挡位对应的R_llc吗?感谢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简单介绍一下英特尔CPU电压相关的算法。先说几个关键概念:

1、R_acll:AC Loadline(电阻值);

2、R_dcll:DC Loadline(电阻值);

……

 最后修改于2024-11-11 14:25:54
  • 发表于2024-11-11 14:24:46
楼主

littleeva [在线]

小eva

4.1高级站友

发帖数:1937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9楼

L1: 0.01

L2: 0.04

L3: 0.08

L4: 0.12

L5: 0.16

L6: 0.47~0.49(电压读数精度有限,有误差)

L7: 0.78~0.80(电压读数精度有限,有误差)

L8: 1.10

以上单位都是毫欧,且不保证微星其它主板也是如此(就我所知B760i完全是另一套)。

Xymmh (Xymmh)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楼主可以大概说一下你的微星Z790i主板的CPU Loadline Calibration挡位对应的R_llc吗?感谢

发表于2024-11-11 15:44:40

itswk [离线]

此间学子

3.8中级站友

发帖数:1005 原创分:0
<只看ta> <ASCIIArt>
10楼

研究这个干啥,直接amd

littleeva (小ev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CPU的体质是个经常被电脑爱好者提起的话题,几大主板厂商也推出了所谓测体质的功能。这个帖子就来说说牙膏的体质是怎么测出来的,原理太长很难讲清楚,只说关键结论。

1、VID:体质的依据

所有板厂推出的测体质功能都是基于CPU的VID。所谓VID,直观表现是CPU在各个倍频下的基准电压,比如55倍频下1.35V之类的。对于牙膏而言,又可以细分为P核、E核、环形总线三种VID。需要强调的是,VID并不是以【表格】或【数组】的形式存储在CPU的某个部位,而是以【函数】或者说【程序】的形式存在:选定一个部件(P核、E核、环形总线),输入一个倍频值,输出一个电压值,也就是【VID = V<part>(ratio)】。

……

发表于2024-11-12 16:24:18
返回本版
1
/ 1
跳转

请您先 登录 再进行发帖

快速回复楼主
标题
建议:≤ 24个字
签名档
发布(Ctrl+回车)

您输入的密码有误,请重新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