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在这里开个帖子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
[复制链接] 分享:书的方向读错了,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和解。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巨。”也可作;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时便变得纷繁巨大的解释。楼主会有成就的。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2024 6.30
读完了《原则》
《原则》这本书是围绕“精进”这个主题展开的。
作者所描述的一个人不断精进的状态,很像是机器不断迭代,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直面现实,确立目标,反馈问题,持续优化……这一系列循环往复的步骤,它们构成了精进之路的坚实基础。每一步都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扎实执行,不容有丝毫的马虎和敷衍。
这种过程虽然看似严苛,但正是精进所必需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书中有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作者对“可信度”一词作了解释。“可信”的人有两个特征:曾反复地在相关领域成功找到答案(至少成功过三次,拥有过硬履历);在被问责的情况下能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很好的解释。
这不是崇拜权威,这是一种“精进”之后的思维模式。原理其实很简单,听建议比不听建议要好,听靠谱的人的建议比听不靠谱的人的建议要好。听建议也不是听结论,而是还原其思维过程。这样会大大提高我们思维的可信程度,我们也就会接近“精进”后的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容易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式,对于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持有一种本能的抵触,我们捍卫自己的观点,也捍卫着自己的思维方式。当别人给出不一样的观点时,我们不对观点的可信程度作出理性务实的判断,却依循着感性和本能直接拒绝,封闭了思维的入口。
一个人想要精进自身,先不说“不耻下问”,虚心地听一下“可信”的人的结论,仔细思考一下其思维过程,应该是要做到的吧。
总之,这本书逻辑清楚,内容丰富,建议买一本纸质版,经常翻看。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您的发帖很有启发意义,我觉得我也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的生活,并尝试着多读书,记录一下自己思想上的改变了。加油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重读毛泽东》这本书已经读完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只有彻底的失败者才能是彻底的革命者”。可能因为恰好符合此时的处境,所以格外愿意相信这句话。但也就像是书中另一句话说的,不能见势而忘理。逆境,乃至绝境,都是人生进程中的“势”,这种“势”想要发挥积极作用,起到正面效果,是要依靠一个人自身的内核,也就是“理”。所以,如果我在最近的境遇中没有被彻底打倒,那我应该是具备这种“理”的吧。
我们的BBS分享读书笔记的栏目基本没有,一个大学需要的是交流读书心得,楼主开一个帖子是一个好的开头,应该鼓励支持!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2024 7.4
今天读完了《了凡四训》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印象深刻。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尝有真志,不过一时意兴耳。兴到则求,兴阑则止。
这段话揭示了本质与表象,道与术的关系。说得俗一点,这段话是在告诉人如何成功,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
有志于功名的人,必得功名,前提是功名真的是你的志向;有志于富贵的人,必得富贵,前提是富贵真的是你的志向。志向,就是坚定的追求,九死不悔;就是深入灵魂的热爱,百折不挠。仅仅听别人说一句好,或是偶然羡慕于他人的生活,抑或是贪多求全,想两头都占,这都不是真正的志向,只是“一时意兴”。
再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在北大,绝大多数同学都是高中应试教育的胜利者,很多同学对应试技巧的掌握可谓炉火纯青。但细细想来,大家能考上北大,核心本质真的是因为掌握了绝妙的技巧吗?真的是因为北大的光环让人念念不忘吗?
不是。我来自一个超级中学,我得以观察名校学子的学习状态和成长轨迹。以我的观察来看,大多数日后考入名校的学子,很少会以某个学校或者某类层次的学校(例如985,双一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以应试为第一目标的高中教育中,他们往往展现出对知识朴素、真实、纯粹的探索欲。弄懂每个知识点,既不是为了炫耀给他人看,也不是为了一个虚幻的名校title,而是出于对求知的热爱。而此时,优异的成绩,名校的录取,又往往会成为副产品。
想要挣钱,自然有商业技巧,但真正能挣到钱的人一定是真切地回应了社会的需求,做到了服务社会;想晋升,自然有体制内的生存之道,但真正一展雄才而又安然谢幕的,一定是拥有赤诚的理想信念以及为人民服务的公心。
因为“有面子”、“体面”而追求某些目标,最后一定是面子尽失、体面全无。只有确立真正的人生志向,才能收获令自己真正满意的人生。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这一年的经历也让我对周围的的人和事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希望读书能给我带来新的力量,最近在读毛选,期待楼主更新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2024 7.11
读《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
写在前面:这本书真是远超预期,强烈推荐。
想读这本书主要是因为国家领导人的推荐,同时也是因为自己掌握的哲学知识少,仅了解一些粗糙的结论,所以也想就此补充一些哲学知识。
原以为这本书是一本艰深复杂的哲学论著,读后却发现,这是一本理论性强、思想丰富,同时又极富感染力、催人奋进的绝妙读物。全书只有4万多字,短小精悍,读来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我对书中的前半部分最有感触:作者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对机械论进行批驳。
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果必然性是存在的,那自由将彰显于何处?个人还有无作用?
作者认为,恰是认识到了必然性存在的人,才会义无反顾地行动。用作者的话说:“这里一切都取决于我自己的活动是否构成必然事变链条中的必然环节。如果是,那么我的犹豫就会更少,因而我就会更坚决地行动……而且由于这种心绪,人们表现出最不可遏制的毅力,实现最令人惊异的勋业。”
仅从最粗浅的理解上看待这段文字。我回想我自己从小到大的经历,越是我坚信的事,我越是满怀激情地迅速完成;越是内心怀疑,不肯确信的事,往往会反复拖延,动作变形,最后失败。
由此来看,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自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那如何形成对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实践与阅读。当我们掌握了世界发展的规律,意识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我们便会为此奋斗牺牲;同样的,如果我们坚定认可自身的成长轨迹,我们也就会坦荡前进,无可畏惧。而这份坚定,不能靠自己给自己进行低级的洗脑,只能是让自己多读书,多见世界,从而才能形成真正内心确信的认识。
最后,附上一段我最喜欢书中的原文:
当一个人没有通过勇敢的紧张的哲学思考争得这种自由时,他就还不会完全属于他自己,于是用自身的精神痛苦可耻地迁就与自由对立的外部必然性。可是同一个人一旦摆脱这种恼人的和可耻的拘束的枷锁,一旦他的自由活动成为必然性自觉和自由的表现,他就是为新的、完整的、在这以前他所不知道的生命而生的。那时他就会成为伟大的社会力量,而且那时已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他。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2024 8.20
好久没来更新了。最近倒是读了不少的书,但一直没有记录。
总是借口太忙,但其实是读书的感悟少,也不愿意花心思反省记录。想了想不能这样烂尾,所以今天简单分享一下最近的阅读体会。
这两天把《“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重读了一遍。
去年读这本书的时候,感慨偏多。自己虽然不是从农村长大,但家庭也不算富裕,同时对同学们亦有观察,因而与作者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共鸣。
这本书是成功的,因为实现了其学术探索的目的:描摹农家子弟的文化表达。但这种“是什么”的研究,应该是中间的。前面的问题是,何以如此?后面的问题是,该怎么办?
同为农村出身,为什么有人成了“循规者”,有人成了“家伙们”?这是更多人关心,也更有现实意义的话题。在底层社会,极少有人会否认学历提升对于阶级跃升的作用,所以真正的问题就在于:到底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能够不断提升学历的“循规者”?或者更本源的问题:这样的孩子,是培养出来的吗?
“怎么办”?的问题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因为即便有人能研究出来如何在农村培养出“循规者”,但是广大的农民家长可未必有能力、有耐心,更重要的,有渠道去了解这些。但是,如果有人能回答“怎么办”的问题,那广大的、从从农村走出来的寒门学子就能依靠这些研究成果自救,毕竟他们更有可能去阅读这样的话题。
从小到大,我身边的农村同学不少,其中一些人和我成为了很好的朋友。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些同学是“典型的”,他们有些自卑、有些悲观;但同时,有些同学却完全相反,他们非常自信乐观,毫不避讳自己的出身,毫不掩饰自己对城市生活的无知。我曾猜想,是不是后者在自己的村子里属于“豪门”,从小到大也是在优越感中生长的?
并不是。可以说,他们的家庭各不相同。有的家里极端贫困,有的家里在农村尚属小康,有的家庭幸福美满,有的从小家庭破碎,有的家里面有知书达理的大人,有的家里面的大人目不识丁。总之,我有限的观察并没有让我得出结论。
我们还无法迅速地抹平社会的差距,无法迅速地消灭贫困的土壤。所以,探索“循规者”们内部的区别,让农村子弟尽可能成为乐观的“循规者”,或许是退而求其次的优选路径。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
2024 8.21
今天读《历史的教训》。读这本书是因为内塔尼亚胡的推荐。
篇幅很短的一本书,只有100多页,大部分内容就是泛泛而谈。其中有一个观点很有趣,作者在描述战争后的社会百态时提到:“女人被自由冲昏了头脑,离婚、堕胎和通奸层出不穷。”在当下的时代,女性似乎也更钟情于“自由”这个概念,继而被“自由”绑架。这是为什么呢?
prophet (常新)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最近两年以来,感觉自己的人生已经从低谷发展到了绝境。所有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都被打碎,所有曾经幻想过的时刻都没有到来,我自己也从一个阳光开朗大男孩变成了一个有抑郁倾向而几度崩溃的人。
这段时间,我认真想了一下,还是觉得一切都有转机,“事情正在起变化”。这也许就是内心深处的自信吧,坚信自己还能调整,还有突围的可能,还能扎实踏实地不断完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