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后劲好大
[复制链接] 分享:我感觉《百年孤独》有些像欧洲1800年代的小说,《简爱》、狄更斯之类的,刚开始时磨叽很长时间没什么故事,很劝退。不过,既然这本小说被放到教育部的语文课本中,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读到第一次选举时,开始有点意思了;读到香蕉公司撤资后,感觉就是现在的故事了。总之,香蕉公司之前的故事,有点像《白鹿原》;香蕉公司之后的故事,有点像时间逆序的《平凡的世界》——因为是我读《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在《百年孤独》之前,如果按照发表时间读这几本小说,可能感觉不一样。
cynicZoe (赏心)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不下去《百年孤独》的人,一种是对其爱不释手的人(?)
签名档
epigene
我觉得这几本书完全不一样。不要见到时间线很长的,就归类到“史诗”,然后就开始互相像了。
就跟都是“笔”的类别,钢笔、铅笔、毛笔,完全不同。
epigene (epigene)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感觉《百年孤独》有些像欧洲1800年代的小说,《简爱》、狄更斯之类的,刚开始时磨叽很长时间没什么故事,很劝退。不过,既然这本小说被放到教育部的中小学书目中,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读到第一次选举时,开始有点意思了;读到香蕉公司撤资后,感觉就是现在的故事了。总之,香蕉公司之前的故事,有点像《白鹿原》;香蕉公司之后的故事,有点像时间逆序的《平凡的世界》——因为是我读《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在《百年孤独》之前,如果按照发表时间读这几本小说,可能感觉不一样。
看到你的阅读顺序终于大约知道你的发言风格怎么来的了...
epigene (epigene)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感觉《百年孤独》有些像欧洲1800年代的小说,《简爱》、狄更斯之类的,刚开始时磨叽很长时间没什么故事,很劝退。不过,既然这本小说被放到教育部的语文课本中,不得不硬着头皮读下去。读到第一次选举时,开始有点意思了;读到香蕉公司撤资后,感觉就是现在的故事了。总之,香蕉公司之前的故事,有点像《白鹿原》;香蕉公司之后的故事,有点像时间逆序的《平凡的世界》——因为是我读《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在《百年孤独》之前,如果按照发表时间读这几本小说,可能感觉不一样。
签名档
Arsene Wenger has done it again!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您认为钢笔、铅笔、毛笔完全不同,但我觉得鼠标、键盘与钢笔、铅笔、毛笔都是一样的东西。
我读小说很浅薄,就是看故事。所以,我觉得《百年孤独》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选举引发的革命,铁路带来的经济繁荣,香蕉公司撤资后的大萧条。在我看来《百年孤独》就是写哥伦比亚近现代史的小说,与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接近。所以,以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主线的小说,在我看来与《百年孤独》差不多。
在我看来,如果分析《百年孤独》与《白鹿原》明显不同,《百年孤独》很适合做地理资料分析题,但《白鹿原》缺乏做地理分析题的素材。马孔多这样没什么经济产业的小镇,必然要消失,中学地理课本介绍过这样的规律。例如,没有什么矿产,所以没有重工业,近海但没有合适港口,有铁路可以通往港口,发展什么产业?之类的地理题。
《平凡的世界》有地理资料题,在陕西严重缺水的黄土高原,远离港口,发展什么产业?男主的哥哥烧砖,男主去挖煤,但都没有进入一般意义的重工业,也没有进入一般意义的轻工业。
我的阅读量非常小,读过的西班牙文汉译小说只有语文课本中提到的《堂吉诃德》(1605-1615年,明万历时期)和《百年孤独》(1967年),在我感觉这2个小说都没有同时代的中文小说有意思。我觉得语文老师要求我们阅读这2本小说,只是为了让我们开阔眼界,了解其他语言文化。
《百年孤独》的历史背景与中国近现代史非常接近,我们也很熟。吉普赛人到马孔多卖制冰机,有点像《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那个俄国商人到黑龙江丛林中,向鄂温克部落卖枪支弹药和小镜子。选举引发的革命——就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上校的经历,清末立宪没成功,数十年战乱,一直到1947年才颁布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与中国立宪的情况非常相似,但远没有中国类似的书写的有意思,例如,《国会现场 1911-1928》(叶曙明,2013年)和《最初的国会》(李德林,2015年)。铁路带来的经济繁荣和香蕉公司撤资后的大萧条,有点像中国的《子夜》(茅盾,1932年),《日出》(曹禺,1936年),《多收了三五斗》(叶圣陶,1933年),《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城山智子,2010年),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乡土重建》和《茧》。从洋务运动西方投资中国市场开始的经济繁荣,到1930年代大萧条西方撤资,我读到的书非常少,没读到过写同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史像《百年孤独》跨度那么大的小说。在经济发展史的跨度方面,《百年孤独》确实更胜一筹。如果写这个跌宕起伏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物的生活,肯定是写同时期的中国小说故事情节更有意思。
至于描写人物的孤独状态,我觉得《百年孤独》远没有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的人物刻画的更深入细致,例如,白愁飞、元十三限、文雪岸等。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描写人物内心孤独远胜于《百年孤独》——不过,这2本小说有代差,这么比,有点欺负人。但,如果把代差作为参数计算,我觉得描写人物的内心孤独,一千年前的《源氏物语》高于《百年孤独》。
总之,从只看故事情节有意思的角度看,我觉得就上校和落魄贵族费尔南达的故事有些意思,让人印象深刻,其他的没什么意思。
JKvsKing (UccU)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我觉得这几本书完全不一样。不要见到时间线很长的,就归类到“史诗”,然后就开始互相像了。
就跟都是“笔”的类别,钢笔、铅笔、毛笔,完全不同。
签名档
epigene
我记得结尾当时是在公交车上读的。自己的阅读速度不由自主地跟着主角翻阅羊皮书的速度一样越来越快,好像书里的大风就在我周身呼啸,刮得我心跳时不时漏上一拍,全身都在不自觉地颤栗。等到翻到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情绪被推到最高峰然后又戛然而止,留下一个不再存在的家族。
在当年还真的是第一次这种文学带来的“精神高潮”,阅毕之后久久不能放下,心中感觉回味无穷……然后也坐过站了😭
cynicZoe (赏心)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世界上是不是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读不下去《百年孤独》的人,一种是对其爱不释手的人(?)
是的,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你的回答也是完全按照你的“史诗内容”的形式去寻找对照,但我的兴趣点在于其他的地方。在历史性的角度,百年孤独的史诗性质是厚重的;但,但在文学性的角度,魔幻现实笔法是一种新的小说展开方式,更不用说其中使用的大量意象和打破时间维度的叙事方法。魔幻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条不同的道路,魔幻除了映衬现实之外,本身也是一种文学手法。
至于你举的那些例证,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就不做评价了,但我们的口味确实有些差别。至多读过你列出来的一半以上的书目,但没有一本是非常喜欢的。
更正:啊不对,一句顶一万句我还是非常喜欢的,而且也认同“孤独描写比百年孤独好多了”的评价。
epigene (epigene)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每个人的兴趣点不一样。您认为钢笔、铅笔、毛笔完全不同,但我觉得鼠标、键盘与钢笔、铅笔、毛笔都是一样的东西。
我读小说很浅薄,就是看故事。所以,我觉得《百年孤独》有意思的地方就是选举引发的革命,铁路带来的经济繁荣,香蕉公司撤资后的大萧条。在我看来《百年孤独》就是写哥伦比亚近现代史的小说,与中国近现代史课本内容接近。所以,以介绍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主线的小说,在我看来与《百年孤独》差不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