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调研
[复制链接] 分享:我会写读后感,但我觉得和你说的不冲突。如果我不是及时写读后感,过两个月我也绝对记不住。
读后感、笔记之类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策略,它扼杀了故事中丰富和多义的部分,只留下一个确凿的盖棺定论,就像用回忆录代替了真实的生命。当读后感诞生,原本的“感觉”就死了。或许书写时还带着犹疑和迷惑,写完再冷却,回来看就是真的了。毕竟柔软虚无的都是易逝的,我们没有更好的办法。(sorry突然话多
ChiaNew (A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请问大家看书一般会看到什么程度(主要问课外书),是看完一本书就会有一个满满的读书笔记或者总结,还是只有我看完一本书回忆一下甚至要记不到看了些什么
签名档
德祐二年岁旦二首其一 郑思肖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还是要做筛选和分类的,不同的书对专注力和理解力的要求不一样,同一本书内容也有骨肉之分。我的情况是,如果读到非常喜欢或者有趣的部分,比如耳目一新的观点、逻辑严密的论证、精妙绝伦的修辞,会仔细地进行消化甚至反刍;但如果只是阅读情节享受故事性,就会翻得飞快……每本书读完我都会写读后感,比较像是给自己一个正反馈,检验一下吸收程度,顺便倒逼练笔……
其实我很同意楼上说的,写下来的瞬间可能就意味着把感受固化成标本了(。)所以怎么开心怎么来吧,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很多书都无法在我们的长期记忆中留下清晰的烙印,也无法成为一种显而易见的社交货币,但它们对于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塑造过程是能够产生持久渗透压的。
ChiaNew (A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请问大家看书一般会看到什么程度(主要问课外书),是看完一本书就会有一个满满的读书笔记或者总结,还是只有我看完一本书回忆一下甚至要记不到看了些什么
签名档
连续下坡结束,祝您一路顺风。
对于历史类的书籍,本人一般习惯按照时间厘清一个符合逻辑的历史主线,然后把重要的事件挑出来仔细想清楚前因后果,有时间就拿出来反复推理一下,多做几次这样的练习也就能记住最重要的东西了。也因为我是那种不按照逻辑顺序就记不住东西的人。
我会这样做也是因为以前读过不少大部头著作比如拜占庭帝国史,结果看了一大半以后发现自己其实是像看小说一样走马观花,连人家有哪些王朝都记不起来,容易让人贻笑大方。
ChiaNew (A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请问大家看书一般会看到什么程度(主要问课外书),是看完一本书就会有一个满满的读书笔记或者总结,还是只有我看完一本书回忆一下甚至要记不到看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