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什么写『人事有代谢』
[复制链接] 分享:另外“代谢”在上古时期就有“春秋代谢”之说,并一直延续到中古,这期间的诗文为“代谢”提供了广阔的互文空间和审美意蕴。所以“代谢”二字一出,确实比“更替”来得沧桑厚重,提供了时空的交替感。“更替”只是交换,不一定是新代旧,哪怕是写现代文章,用“人事代谢”恐怕也比“人事更替”好。
WekFer (芒果:欢迎来 Story 版玩耍~)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在全句中,选用『代谢』于韵律显然有逼仄感,而近义的『更替』刚好合律。孟浩然这么写,是因为『代谢』有某种更深刻、更符合本诗的含义吗?
以辞害意未可取
今日仍推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AsukaSoryu (春帆樓恨人)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诗律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就完全定型并成为公认的规则。学界一般说近体诗定型于沈宋,但初盛唐之际的其他诗人并不都认可、接受和践行这套声律规则,孟浩然其实就是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诗人。
综观他的诗作,存在非常突出的“古律相参”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他的不少诗歌很难精确判断是近体还是古体。说是近体的那些,大体上遵循近体声律的同时又有犯声病的现象;说是古体的那些,又存在律化的单句或者对偶的句联。这一问题也是北大研究唐代文学的师生比较留意的,具体研究可参考杨照《论五言诗古律相参现象所见孟浩然的诗体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所以从韵律的角度去提问为何孟浩然用“代谢”而非“更替”,可能本身在前提上就错了,人家的诗律观念和今天普遍认知的诗律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那去用今人的判断质疑他的遣词下字,当然是不怎么有意义的。
签名档
Vivu la scienco!
金口玉言,说封就封;
山呼万岁,苟且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