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为什么写『人事有代谢』
[复制链接] 分享:代谢在古代也是“新旧交替”的意思啊,没人在说生物学。
虽然语音和今天的普通话不一样,但“更替”乍一看确实更符合,“代谢”都是仄声,似乎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lz问出这个问题很正常。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这其实是符合近体诗格律的,因为出句的第四个字可以用对句的第三个字来救。
比如: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在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
PrunusMume ( )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因为孟浩然生活的年代不是2024
那个年代的人不知道什么是metabolism
他的代谢也不是你口语里的那个代谢,语音也和今天的普通话完全不一样
……
签名档
内人烧香图 周端臣
花底烧香深闭门,宫鸦栖了已黄昏。
君王未识无人妒,虽不承恩却感恩。
孟浩然的诗里这首也不算太好吧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前两句说的比较笼统 后两句具体了点 但传达的意思不变
我的想法是孟浩然也不是炼字型的诗人,这首诗是应酬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也没怎么好好写 首句写的平平的就很正常
houbuhoua (hou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代谢在古代也是“新旧交替”的意思啊,没人在说生物学。
虽然语音和今天的普通话不一样,但“更替”乍一看确实更符合,“代谢”都是仄声,似乎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lz问出这个问题很正常。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
我忘了提一下,之前我搜网上的词典,关于代谢,看到以前有这么一条注疏:
李善 注:“《淮南子》曰:‘二者代谢舛驰。’高诱曰:‘代,更也;谢,次也。’”
那么用一个(或者如果以前还没有「更替」的话,直接现造也算是容易理解)更符合格律而不需要拗救的词,比如说直接根据这条注疏来说「更次」之类的,似乎更好一些?「代谢」本身并不比「更次」更加直白的样子,所以应该不是因为出于文风的需要?
houbuhoua (houa)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代谢在古代也是“新旧交替”的意思啊,没人在说生物学。
虽然语音和今天的普通话不一样,但“更替”乍一看确实更符合,“代谢”都是仄声,似乎不符合近体诗的格律。lz问出这个问题很正常。
我来试着回答一下:
……
诗律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就完全定型并成为公认的规则。学界一般说近体诗定型于沈宋,但初盛唐之际的其他诗人并不都认可、接受和践行这套声律规则,孟浩然其实就是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诗人。
综观他的诗作,存在非常突出的“古律相参”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他的不少诗歌很难精确判断是近体还是古体。说是近体的那些,大体上遵循近体声律的同时又有犯声病的现象;说是古体的那些,又存在律化的单句或者对偶的句联。这一问题也是北大研究唐代文学的师生比较留意的,具体研究可参考杨照《论五言诗古律相参现象所见孟浩然的诗体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所以从韵律的角度去提问为何孟浩然用“代谢”而非“更替”,可能本身在前提上就错了,人家的诗律观念和今天普遍认知的诗律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那去用今人的判断质疑他的遣词下字,当然是不怎么有意义的。
WekFer (芒果:欢迎来 Story 版玩耍~)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在全句中,选用『代谢』于韵律显然有逼仄感,而近义的『更替』刚好合律。孟浩然这么写,是因为『代谢』有某种更深刻、更符合本诗的含义吗?
bksn
AsukaSoryu (春帆樓恨人)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诗律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就完全定型并成为公认的规则。学界一般说近体诗定型于沈宋,但初盛唐之际的其他诗人并不都认可、接受和践行这套声律规则,孟浩然其实就是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诗人。
综观他的诗作,存在非常突出的“古律相参”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他的不少诗歌很难精确判断是近体还是古体。说是近体的那些,大体上遵循近体声律的同时又有犯声病的现象;说是古体的那些,又存在律化的单句或者对偶的句联。这一问题也是北大研究唐代文学的师生比较留意的,具体研究可参考杨照《论五言诗古律相参现象所见孟浩然的诗体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所以从韵律的角度去提问为何孟浩然用“代谢”而非“更替”,可能本身在前提上就错了,人家的诗律观念和今天普遍认知的诗律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那去用今人的判断质疑他的遣词下字,当然是不怎么有意义的。
签名档
头通鼓,战饭造
二通鼓,紧战袍
三通鼓,刀出鞘
四通鼓,把兵交
说不怎么有意义,是因为孟浩然遣词下字肯定根本没那么在意韵律的问题,甚至他会有意要在律诗中掺杂古体化的句联,而不是像后来诗人更加恪守规则(当然突破规则以求“破体”的诗人也是无代不有),所以他甚至可能是有意要用“代谢”来使这一联的声律显得拗峭,从而形成“以古入律”的生新感受。
AsukaSoryu (春帆樓恨人)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诗律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就完全定型并成为公认的规则。学界一般说近体诗定型于沈宋,但初盛唐之际的其他诗人并不都认可、接受和践行这套声律规则,孟浩然其实就是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诗人。
综观他的诗作,存在非常突出的“古律相参”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他的不少诗歌很难精确判断是近体还是古体。说是近体的那些,大体上遵循近体声律的同时又有犯声病的现象;说是古体的那些,又存在律化的单句或者对偶的句联。这一问题也是北大研究唐代文学的师生比较留意的,具体研究可参考杨照《论五言诗古律相参现象所见孟浩然的诗体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所以从韵律的角度去提问为何孟浩然用“代谢”而非“更替”,可能本身在前提上就错了,人家的诗律观念和今天普遍认知的诗律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那去用今人的判断质疑他的遣词下字,当然是不怎么有意义的。
这下懂了,谢谢大佬
AsukaSoryu (春帆樓恨人)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诗律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就完全定型并成为公认的规则。学界一般说近体诗定型于沈宋,但初盛唐之际的其他诗人并不都认可、接受和践行这套声律规则,孟浩然其实就是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诗人。
综观他的诗作,存在非常突出的“古律相参”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他的不少诗歌很难精确判断是近体还是古体。说是近体的那些,大体上遵循近体声律的同时又有犯声病的现象;说是古体的那些,又存在律化的单句或者对偶的句联。这一问题也是北大研究唐代文学的师生比较留意的,具体研究可参考杨照《论五言诗古律相参现象所见孟浩然的诗体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所以从韵律的角度去提问为何孟浩然用“代谢”而非“更替”,可能本身在前提上就错了,人家的诗律观念和今天普遍认知的诗律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那去用今人的判断质疑他的遣词下字,当然是不怎么有意义的。
签名档
来自北大未名BBS微信小程序 (http://t.cn/A67L9Lm2)
--
涨知识了!感谢!
AsukaSoryu (春帆樓恨人) 在 ta 的帖子中提到:
诗律有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并不是在某个时间点就完全定型并成为公认的规则。学界一般说近体诗定型于沈宋,但初盛唐之际的其他诗人并不都认可、接受和践行这套声律规则,孟浩然其实就是一位很具代表性的诗人。
综观他的诗作,存在非常突出的“古律相参”现象,通俗来说就是他的不少诗歌很难精确判断是近体还是古体。说是近体的那些,大体上遵循近体声律的同时又有犯声病的现象;说是古体的那些,又存在律化的单句或者对偶的句联。这一问题也是北大研究唐代文学的师生比较留意的,具体研究可参考杨照《论五言诗古律相参现象所见孟浩然的诗体观念》,《文艺理论研究》2020年第2期。
所以从韵律的角度去提问为何孟浩然用“代谢”而非“更替”,可能本身在前提上就错了,人家的诗律观念和今天普遍认知的诗律观念很大程度上是不同的,那去用今人的判断质疑他的遣词下字,当然是不怎么有意义的。
签名档
摸了